1991年的冬天,隆昌路附近的某戶人家裏降生了一個女孩兒,小女孩濃眉大眼、櫻桃小嘴,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
作為上海本地人,從小不愁吃穿,甚至於在學校裏也是受到最厲害的教育,一路高升,順順利利讀完大學後,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剛開始發展的公司裏就業。
也曾經想過不如去大公司裏,給自己的簡曆添上一筆不錯的工作經曆,然而內心卻是堅持著一個想法。“剛開始發展的公司同樣也會豐厚的報酬”。
確實正如自己所想,公司在未來的六年裏發展的特別好,分公司越來越多,產品的口碑和質量穩步上升。
也是由於公司的總裁文化水平很高,是當地某知名高校的博士,之前原來在大學裏麵當教授,後來覺得大學裏麵的大多數大學生們的思維都是固定住了,於是采訪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是大學以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所以他便聯係當地的中學,進入校園當中,發現現如今的教育與他當年是學生時代的教育有了比較大的差別,考核標準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堅信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撼動整個製度的。於是他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位,進入到了社會當中,開創了一家以實驗為基礎的教育公司,那時才2015年。
開頭所說的那個小女孩,暫時稱呼她為阿沈。阿沈就是那位博士的學生。在阿沈中學時期,由於理科課程的突然增加,她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於是在家長的幫助下,進入了這家公司,成為了一個博士的學生。
課餘時間跟著博士做實驗,在實驗當中尋找知識,學會知識,成為了中學階段最有趣的事情。
這一段快樂的記憶一直保留在阿沈的心裏。時光不停地在流逝著,所遇見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快樂的閾值越來越大。那些年少時期所探索到的知識一直不停地浮現出來。在進入社會時,阿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於是這些念頭讓她找到了那位博士,並順利成為了公司的一名員工。
隆昌路的欒樹花開了,在阿沈入職後的一個月以後,博士帶回來了一個也是剛畢業的男大學生。
這個也是一個新入職的員工,他叫阿言。
阿言也是博士的學生。
此時阿沈正站在三樓的透明大玻璃前,平視著那棵欒樹上的花。
二人相處得倒還算融洽,隻是阿沈是一個比較內斂的人,而阿言是一個比較外向的人。
阿沈入職一個月裏,能記住的人名隻有她工位旁邊的幾個,能搭上話的也就這幾個。可是阿言才入職一個星期,就已經和公司的全部人都打成一片了。
有一次阿沈和母親去逛街的時候,還碰見了阿言與公司的幾個同事在一家飯店裏吃飯!這樣的聚會對於阿沈來說就是一個負擔,她下班以後恨不得立馬回到家中。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不需要應付任何人任何事,點上一杯喜歡喝的咖啡,再打開平板播放一集電視劇,躺在床上看著,多麼幸福啊!
如此反反複複地過了三四年了,阿言的職位升了又升,得到了博士的青睞,最後阿言自己也成為了博士。
反觀阿沈,還是在那個職位上,幹了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