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的嗬嗬(1 / 3)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誌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曆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那個時代的曆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中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曆史風雲。羅貫中借敘曆史故事,對當時的暴政作了憤怒的抨擊,提出了自己的鮮明政治理想──仁政。這個觀點形成全書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使曹操和劉備兩個藝術形象鮮明對比,互相襯托,以強烈譴責暴政,熱烈頌揚仁政。

但《三國演義》終究是小說,七分實三分虛,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假曆史被人誤以為是真實曆史。而《三國誌》是正史,那麼三國演義中有哪些你誤以為是真的假曆史呢?演義中,有哪些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但是卻沒有真實的發生。三國演義和曆史上的三國區別到底有多大?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老不讀三國是因為書中多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上了歲數的人讀了,更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其實,作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除了有戰法謀略、陰謀算計之外,還有一些刻意描繪的細節,讓人細思恐極,很多人仍有陰影。

何止三國 那時還有一個燕國

《三國誌》隻講魏、蜀、吳三分天下。實際上,在遼東,有一個與魏、蜀、吳三國性質相同的國家──燕國,燕從190年初成規模,到238年被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燕國鮮為人知的開國之主公孫度,也是一個堪比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亂世梟雄。

公孫度任遼東太守,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他還按照皇家規製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燕國周旋於曹魏和東吳之間,直到238年被曹魏太尉司馬懿所滅。

曹操沒給董卓獻七星刀

壓根沒有,曹操看不慣董卓的做法,直接就跑路了,然後回到陳留,舉兵討董。

曆史上沒有十八鎮諸侯

隻有十三鎮諸侯,而且發起者也壓根不是曹操,而是東郡太守橋瑁。

隻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郵、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總共隻有十三家。因為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隻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烏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隻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隻是跟隨出征。

溫酒斬華雄斬的是孫堅

曆史上的華雄,是在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給關羽刮骨療傷的人不是華佗

因為當時的時間段,華佗已經死了兩年。

沒桃園三結義

劉備三人“恩如兄弟”,但是並沒有結義。況且年齡上,關羽最大,劉備次之,張飛最小。

所謂五虎將

劉備並沒封什麼“五虎大將”,隻不過這五人的軍職是最高的,關羽(前將軍),張飛(車騎),馬超(驃騎),黃忠(後將軍),趙雲(翊軍將軍,最低)

青龍偃月刀是假的

那時候沒有這玩意,都是用大刀或者戟。

名馬頻繁易主,赤兔馬是老死的

三國中主要有赤兔、的盧、爪黃飛電、絕影等四大名馬,這些馬頻繁易主,而且下場不怎麼好。以赤兔馬為例,赤兔馬原是呂布的坐騎,後來跟隨關羽,關羽死後,赤兔轉手馬忠,不久絕食而亡了。赤兔與其說是明誌而死,不如說是老死的。按演義說法,赤兔馬出場時應該在5歲以上,此後又活躍了30多年,死時應該在36歲以上,類比人類,赤兔馬死時應該有120多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