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遊戲開始(1 / 2)

一個人的生活究竟怎樣才算完整或充實呢。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從人類動機的角度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求占主導地位,其他需求占從屬地位。

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級形成並得到滿足的。而自我實現隻有低級需求得到滿足的人才容易走上這條路。(具體感興趣請自己搜索閱讀,比較多,在小說裏寫上有點讓人不耐煩)

劉沅遠長得還行,也曾被女同學稱之為男團標準臉,玩遊戲時遇到的人基本都說聲音好聽氣泡音。初中輟學,在家閑著兩三年,日常就是遊戲思考手藝活,實現了生理與安全需求,卻沒有歸屬與愛的感覺。

老話尚且說過,人往高處走,他在經曆了初期的完全頹廢與不想麵對,又經曆了中期的找不到自我價值與存在的意義,但所幸還考慮到了他認為關係較好的親人,不想讓他們悲傷,和年老的爺爺奶奶的身體,沒有想不開。

在這麼久的思考與看手機的見識中,劉沅遠也曾因覺得自己所想的層次比大多數人高而高傲,不過也隻是自己想想,沒有什麼語言的發表與行動。後來見識越廣闊,認識到了自己的短淺。

一位退休的老師鄰居得知了他的事情後想要幫助他,再加上劉沅遠這樣過了兩三年,也實在有些膩了。一日玩完遊戲後,又沒什麼手藝活的心思,感覺自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空虛感。

幾天後,劉沅遠略過中間兩個層次,直接開始了自我實現之路,隻不過他這個自我實現的有點小,僅僅是不再頹廢。

曾經他也夢想過在學校中一些節日或活動裏彈吉它裝杯,所以家裏花不少錢買了個吉它去學,不過因為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性格很快就鬧了些矛盾,一生氣索性不學了。

他想著能不能重拾舊樂,不過因為比較喜歡考慮周全的性格,還是放棄了這條路,一是他現在完全不會彈,當初還沒來得及學樂理就離吉它而去了,自己在家自學的話屬實太久,並且彈出來的東西可以稱之為擾民。二是再報班的話,雖說可以一對一,但不知什麼原因,劉沅遠不太想與人社交。所以隻能繼續讓樂器蒙塵了。

劉沅遠雖然運氣實在不怎麼樣,但智商還不錯,在學校老師對他的評價還不錯,比較私人的補課班一位研究生的老師也對他說過老師見過很多天才,但不努力沒有知識的支撐仍然成不了千裏馬,更遇不到伯樂。

荒廢這麼久,所有東西隻能從頭拾起。在思考的這幾年裏,他知道了錢與權的重要性,不過可惜的是他離這兩樣東西有些遙遠。在不知一些小說中武功啊,算命啊這些能夠跨越階級輕鬆活下去的東西究竟存不存在的情況下,劉沅遠選擇了學心理這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