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知了~~~~蟬鳴聲回蕩在1937年的夏天,長淮衛,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龍子湖區邊陲的小鎮,長淮衛古鎮建於唐宋時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貿、貨物集散地。明代朱元璋建中都鳳陽,將長淮定為中都八衛之一,取其名為長淮衛,與當時天津衛、威海衛統稱全國三大衛。它的由來,大有玄妙之處,史書記載,在隋唐時期,長淮衛僅是淮河的水中之洲,為南滄衛的一個汛地。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相傳,楊林在南滄衛設武科場,四周布下伏兵,邀約各路義軍前來比武,然後炮轟武科場,火焚南滄衛,迫使一些居民北移到淮河的水中之洲。因該洲細沙遍地,質輕色白,一遇風起,便成團飛舞。有人把水中之洲戲言為“粉團”洲。直到宋朝,南滄衛才正式改稱為“粉團洲”。《鳳陽新書》載:公元958年,即五代末年,周世宗柴榮率兵南征濠州(今臨淮關),夜取粉團洲。蘇軾36歲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伍,乘船沿淮而下,路經粉團洲,觸景生情,隨口吟出了“十裏清淮上,長堤轉雪龍”詩句,追憶了那場戰爭。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城,定粉團洲為中都八衛之一,並根據蘇軾“十裏清淮上,長堤轉雪龍”兩句詩各摘一字,親自把粉團洲易名為“長淮”。喻當時的長淮衛象千裏淮河,波浪滾滾,淮水滔滔,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一片繁榮盛世景象。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淮上華發》、徐仲東的《淮上水》,明代王清敘的《長淮晚眺》、程昊的《遊長淮桃園》、蔡蓮仙的《遊桃園》等詩作達千餘篇,總的來說啊長淮衛這個地方也算是人傑地靈了。
鎮子周邊有幾個村莊,其中最大的村子要數高郢村了,村子本土姓氏是姓朱的,朱姓高門大戶,一個村子都是朱姓本家,後續來了個姓柳的大貨商在此處置下田產房屋安家落戶了,從此高郢村便多了個柳姓的大戶,通俗來說就是地主階級。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小小的村子怎麼能容納下兩個地主老財呢,於是朱柳兩家矛盾不斷,不是因為農田蓄水灌溉問題就是因為連邊土地問題大打出手,到底還是朱家勢大,畢竟是此地土生土長的,朱家壓了柳家一頭,無奈之下,柳家隻好從高郢村分裂出去,又組了個村落叫大崗子。人們常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那時全國各地為躲避饑荒而外出逃難的人絡繹不絕,很多逃難的難民拖家帶口的也都到了長淮衛這個地方,畢竟相對而言此處最起碼還是能夠讓人活的下去,漸漸的朱柳兩家為了擴大自己家族的勢力,也接收了這些難民,我們楊家祖籍是山東一帶,家中長輩當年也是逃難來到此處,為了一家人能夠活命也就在高郢村這邊安家落戶了。因為朱家確實有實力,招到的難民也最多,但是人多了就不好管理了,逃難的來到此地的人做什麼的都有,強盜,扒手,小偷.......跑江湖的人多是這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人才彙聚中心啊,高郢村這個地方一度成了人才市場,時間一長呢這可就叫朱家頭疼了,亂七八糟的管理不過來啊,於是,朱家主動從旁枝中分了一部分出來,帶著一部分的難民往村西麵又建了個小村落,取名叫小崗子,於是高郢,大崗子,小崗子三個村落形成了個三角形,三個小村落統稱為高郢村,而我的家就住在小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