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風怒號。
雨紛至遝來,晉王的大軍一路打過來,在八月中打到了宛陽城。
陸行知氣惱魯王未派兵攔住晉王,下了旨治他的罪。
不過,聖旨始終未進九州城,罪到最後也沒治成。
因為魯王下令關了城門,不準任何人通行。
季文鳶得知魯王的做法後,為他拍手叫絕,如今這個局麵,陸行知不敢得罪魯王,又沒有多餘的兵馬攻打九州城。
隻能如鯁在喉,生生咽下這口氣。
“二哥倒真的說到做到了”
陸行衍坐在主帳中,看著密信感慨道。
“形勢向著我們,魯王妃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把寶壓在我們身上”
“是,我的阿鳶說的對”
季文鳶連日跟著大軍行進,身心疲累,將將才起,聽聞九州城有了消息,趕緊前來。
生怕魯王臨陣倒戈,到時他們被前後夾擊,失了勝算。
幸而,魯王妃是個十足的聰明人。
“現在宛陽城情況如何?”
“城中三十餘萬大軍,糧草充足,吳王和衛王都在,不過這兩人似乎有了嫌隙”
陸行衍留在他們二人身邊的探子都說這二人每日爭吵不休。
吳王指責衛王沒有作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要求衛王把二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自己。
衛王推三阻四,私下與幕僚吐槽吳王狼子野心,自己絕不會給他兵符。
“我們便為他們添一把火,讓火燒的更大”
如何添?
季文鳶想到了一個計謀:捧殺。
她使人在宛陽城中散布歌謠,說衛王是當世孔明,陸行知派他來宛陽城就是看中他謀略過人,智勇雙全。
甚至有傳聞說當年衛王還是十歲孩童時,便用計收拾了晉王。
總之,晉王這輩子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衛王。
這日吳王例行去兵營巡視,城中半大孩童皆在唱:
“天將大雨,飛躲望出,亡晉者必衛也”
此中歌謠暗含吳王的名字慕容飛卿與衛王的名字沈望之,吳王聽後怒不可遏,急忙回府找衛王算賬。
“沈望之,你什麼意思?”
“不知吳王如此質問本王是何意?”
吳王作勢要上前打衛王,被衛王手下的部將攔住了,氣的拂袖離開。
當夜便去了兵營點兵,傳令全軍明日出城與晉王的大軍一決高下。
他就不信了,他竟比不過一個病秧子。
衛王乍然聽到此童謠,便猜有人在背後挑撥離間,正欲去勸吳王,又想起吳王今日殺意騰騰,便隨他去了。
若吳王不幸戰死,他有的是法子打敗晉王。
城外主帳內燈火通明,季文鳶笑著看探子傳來的密信,吳王自大,如今被衛王比下去,心中憤懣不平。
他們隻需再添一點柴,便可以輕鬆瓦解兩人的結盟。
“阿鳶,可是又想到了什麼好辦法?”
“我們明日就把衛王這個當世孔明的稱號給他坐實了”
“我懂了”
穹頂之下,兩人商議至夜深,如浣來喚她回去休息。
她這幾日身體疲乏,精神不佳,無期又不在,軍中大夫都在為傷兵治療,如浣無奈隻得親自盯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