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女真人則不需要那麼多輜重和後勤保障,他們可以就地掠奪。可以嚼著肉幹,騎著馬將兵力快速地投放在任何一個戰場上。戰爭成本無限為零。
這次戰役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場合不對稱的戰爭。
失敗盡在預料之中。
可是,不甘心啊!
難道富裕和先進注定要敗給野蠻與落後?
終於要麵對金人了,而且來得這麼快,既然你們殺漢人,那麼我就殺光你們金人。一路上李靖都很沉默,低著頭隻顧反複的擦拭著步槍。
長島到蓬萊隻有六七海裏,半小時不到船就靠了岸,蓬萊城就在岸邊不遠,城裏的大火基本上已經熄滅,隻有些青煙隨風飄動,岸邊看不到一個老百姓。碩大的船身很快驚動了城裏的金軍,還沒開始下船就隻見城裏衝出幾騎奔岸邊而來。
也不用多想,約莫距離有個二三百米,李靖三人舉槍瞄準就開了火,啪~啪~李靖首先打中了為首的騎兵,咯噔一下那騎士身軀一震,然後就順著馬掉了下來,張群打中了一匹馬,馬上的騎士被巨大的慣性一帶,順勢就撲了出去摔到地上,倒是李易的槍法很菜,開了幾槍什麼都沒打到。清脆的槍聲倒是驚嚇了金軍的馬,幾匹馬一驚就甩下了上麵的騎士,金軍看著還沒靠近就折了兩人,也立馬停了腳步駐足觀望。楊春林趁著這功夫正好率青壯下了船,阿穆兩兄弟手持兩米長的鋼筋,像個門神似的緊緊的跟著李靖,在後麵是楊春林的長槍兵隊伍。
李靖心說彪悍的金人,不會這麼的膽小吧,折了幾人就不敢動了?既然你不敢來打我,那麼我就主動找你去了。大家就這麼衝著金人壓了上去,吃驚的金軍雖然隻有五六騎,但是大多都受了傷,看著李靖他們人多,就拖著傷員返回城裏,還沒有返到城門口,裏麵接應的金軍百十騎就出來了,出了城門眼看著金軍,呼啦啦排成一條稀稀拉拉的橫隊,就開始向李靖的隊伍衝鋒,三百米,二百米,開火。
噠!噠!噠!子彈愉快的飛出槍口,和飛馳的金軍迎頭碰撞在了一起。5.45毫米的子彈隻需要零點幾秒就可以解除目標,這種帶有部分空腔的鋼芯子彈。剛開始有人認為該彈頭部空腔是由於加工粗糙造成的,其實俄羅斯過去已經解決了填充彈頭技術,用加工粗心來解釋是站不住腳的。有一個跡象表明,彈擊中目標後,被甲和鋼芯之間的鉛層出現墩粗,開始不規則地向前方空腔流動,因此增加了彈丸的不穩定性,增大了殺傷力。這的確是事實,重心靠後的彈九擊中致密介質時極易翻滾(就象英國的MKVII.303彈一樣,這種彈丸頭部用鋁填充),5.45毫米彈的前部空腔確信也屬於此類設計,即在海牙公約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發揮槍彈的殺傷潛能。這也是軍用槍彈設計的唯一好思路。5.45毫米槍管膛線纏距是9.25英寸,彈九轉速很高,達4600轉/分,保證彈九飛行有較好的穩定性,改善了AK74設計精度。
用軍用明膠試驗,在3米距離上,5.45毫米彈產生3厘米直徑的入孔,在深15厘米處產生直徑15.25厘米直徑的創傷空腔。空腔尺寸和形狀與7.62毫米彈相同,但殺傷更劇烈一些。也做過這樣的試驗,將一些1.9厘米厚的鬆木板,間隔1.9厘米距離豎起來,結果,5.45毫米槍彈穿透了10塊,7.62毫米槍彈穿透了17塊。不過5.45毫米彈在穿透第4塊後彈丸軌跡開始出現偏斜。7.62毫米彈在穿透5塊板後出現偏航跡象,5.45毫米彈穿過第2塊板後開始偏航。5.45毫米彈穿甲性能是較好的,在800米處能穿透北約標準鋼盔。在1989年間,(至少是蘇聯產品)彈丸內的低碳鋼芯已經都改為一種硬鋼芯,彈丸穿甲性能得到了改善。
5.45毫米彈的彈殼迄今隻有塗漆鋼型,彈殼內容量比美國5.56毫米彈殼少15%,裏麵大約裝11.6格令銀灰色,無光澤的球狀火藥。在美國,一種簡單試驗分析發現,該火藥燃燒速度幾乎達到理想狀態,賦予彈丸初速2900英尺/秒,(用俄羅斯新商標彈試驗,初速2860英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