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溫故在書上看過一句話--“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出自沈從文的《雨後》。這也是十五歲的溫故對於未來的幻想,該來的總會來,她也需要等。
等的過程很煎熬,溫故的童年正如此,所以她也覺得自己不凡。
總得來說,她好像是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家裏就被攪和的雞飛狗跳。她的父母不像一對夫妻,像互相看不順眼的仇人,每當兩個人吵起來罵起來的時候,溫故就會躲到爺爺奶奶的房間,蒙上被子,自己偷偷哭。攔不住也不敢攔,說不準就會飛來一個盤子砸在自己頭上,頭破血流。
“要不是為了孩子誰願意和你湊合過日子?”
這句話他們每次吵架都會說,直到最後一次吵架,兩個人都吵得口幹舌燥,她爸爸的身上被撓得都是紅色的血痕。她媽媽的娘家人過來把她帶走了,順帶叫走了溫故。
“你去了之後好好勸勸你媽,別讓他生氣了。”臨走的時候溫故的奶奶告訴她,隨後擺擺手回到房間。
溫故點點頭,卻不知道該怎麼勸。
等到她媽媽第二天起床,看見溫故的時候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一樣的說:“你怎麼在這?”
溫故更加手足無措了,沒說上什麼話就走了。
或許是因為溫故爸爸的原因,她媽媽一家人都很討厭溫故,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拎出溫故大姨家的孩子了,溫故叫她妹妹。
到那的第二天,他們一家聚在一起吃飯,溫故像個局外人一樣坐在飯桌前手足無措。
“來,吃點這個。”大姨夾起一塊肉給妹妹。
“吃點菜。”姥爺夾起一塊土豆給妹妹。
他們好像都爭先恐後得給妹妹加東西,唯獨對溫故避之不及。
溫故插不上話,勸她媽媽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像一個隱形人旁觀了一場溫馨的家族聚會之後默默離開,毫無痕跡。
於是溫故的父母在冷戰的一個星期之後離婚了。溫故被判給了父方,她爸爸卻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上小學之後,溫故一周的行程就變成了這樣。周一到周五住爺爺奶奶家,周六周日住媽媽家。
他們把撫養溫故當成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至於感情,往後再講吧。爺爺很少在家,奶奶也不願意和她說話,所以溫故小學就比同齡人話少,老師甚至以為她智商低腦子不好,找來家長勸退過。
住她媽媽家的話。
其實她不想去,但是她媽媽總會喝得酩酊大醉,再告訴她:“媽媽錯了,都是媽媽不好。”她去的時候就碰見好多次,她也因為這個餓過肚子。
日子過得平淡,當下很流行用手機玩遊戲、看綜藝,他們班的同學也都在說綜藝上的那些事,但溫故不知道,她沒有手機,也不敢向家裏索取些什麼,她在這裏或許隻是為了溫飽。
溫故小升初趕上疫情,要上網課,這才拿到一部手機。她學習還算認真,小升初的成績也不錯,隻考了兩科,語文九十九分,數學滿分。
分班的時候,她和最好的兩個朋友分開了。但盡管那樣,她還是對新生活充滿了向往,但舊生活仿佛在後麵追趕,她跑不過,被反超,還被打了當頭一棒。
她媽媽去世了,在那年盛夏。帶著對溫故的愧疚,和溫故期盼已久卻從未得到的愛離開了。
她還是哭得稀裏嘩啦,即便那個人沒有給她什麼,但她始終都是溫故的母親。
她父親在那年夏天也回到了家,看起來風塵仆仆,而他的回來沒有給溫故帶來什麼變故,是個感覺家裏多了個人,隻不過偶爾他喝好多酒,就會在半夜說些莫名其妙的話。
自此之後,溫故不再那麼喜歡學習了。她迷戀故事裏玄幻的劇情,小說裏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切不切實際。隻有那樣她才感受得到她從未感受過的,愛。
愛是什麼?
溫故不知道,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
“我愛你。”
能說得出這句話,一定會很愛吧?
起碼現在她是這樣想的。
但後來她才明白,並不是。
學習對於她來說,比較困難。她不喜歡學習,所以到初中偏科很嚴重,大起大落。語文可以拔得頭籌,英語可以墊底。小科全靠運氣。
好在第一次月考隻考了主科,簡簡單單的混了個不錯的成績。第一次排名,同學們也簡單的認識了一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班級第一。他很普通,普通到隻要人多就看不到他。個子不是很高,但班級第一的排名很亮眼。他的睫毛很長,笑起來憨憨的像個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