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宋政權建立初期的政治局麵
南朝第一代劉宋政權的建立一方麵是以劉裕為代表的京口寒門士族打破兩晉以來門閥世族對國家政權壟斷的結果,另一方麵又是寒門士族與高門士族相互妥協、相互結合的結果。由於這種原因,劉宋政權建立伊始,其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較之東晉時期就更為複雜,因而也就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機。
東晉政權為高門士族所左右,從過江之初的\\\"王與馬共天下\\\"直到祖玄代晉稱帝,強臣主,王權積弱的局麵始終沒有改變,司馬氏政權積弱而亡的過程是劉裕親曆親見的,如何避免這種局麵再度出現,是劉宋建國之初就麵臨的重大課題。劉裕雖然采取了以諸子輪流居荊州等上流重地之類的措施,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要使劉氏集權統治長期維持下去,並沒有多少可靠的保證。這主要是因為:在劉宋政權建立的過程中,特別是代晉以後,劉裕不得不對門閥世族作出越來越多的妥協和退讓。其原因主要並不在於門閥世族仍然有力量構成對劉裕的直接威脅;而是在於,沒有他們的合作,劉宋政權的建立和維持是不可能的。劉裕起兵之初所依靠的基本政治力量﹣﹣京口集團早已發生了分裂,這首迫使劉裕誅滅了其中的劉毅、諸葛長民等人,而素為劉裕所依重的劉穆之又死於劉裕稱帝以前。宋氏屈起匹夫,兵由義立\\\"①,在京口集團中,象劉穆之這樣的與劉裕出自同一階層麵又通曉典策,項具馭國才能的人物是極少的,他的早死對劉裕建立集權統治的意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劉裕雖可用強製手段一時壓倒門閥世族,但他卻無法改變自己在統治經驗和文化上的絕對劣勢,而這種劣勢不改變,高門士族對劉宋政權的\\\"輕易\\\"就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劉裕的舅舅趙倫之\\\"性野拙,入情世務多所不解,久居方怕,頗覺富盛,人為護軍,資力不稱,以為見貶,光祿大夫範泰好戲之曰:\\u0027司徒公缺,必用汝老奴,我不言汝資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②劉裕京口集團的骨幹及其子第多鄙拙貪縱,如劉裕之弟劉道憐\\\"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高祖雖遣將軍佐輔之,而貪縱過甚,畜聚財貨,常若不足,去鎮之曰,府庫為之空虛\\\"③。劉裕清楚地知道,依靠這些新貴是根本無法維持自己統治的,因此,他不得不在鎮壓高門士族反抗的同時,千萬百計拉攏其中能為已用的力量,沈約曾一語道破劉裕羈靡政策產生的原因:\\\"高祖雖累葉江南,楚言未變,雅道風流,無聞焉爾。凡此諸子,並前代名家,莫不望塵請職,負羈先路,將由庇民之道邪\\\"④,劉裕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必須拉擾高門士族,使他們在劉宋政權中具有相當大的權力,而後者的強盛又是東晉皇權長期衰微的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既利用又控製高門士族的力量,這對劉裕來說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
劉裕不得不更多地利用高門士族,這就造成了一些高門士族成員逐漸在劉宋統治集團核心中占署了重要的地位,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其代表人物是徐羨之、①傅亮和謝晦,徐、傅、謝等人於劉裕反桓之初即加人其陣營,劉裕稱帝以後,他們的權位日隆:謝晦\\\"轉領軍將軍,散騎常侍,依置中軍羊枯故事,人直殿省,總統宿衛.\\\"②\\\"以(傅)亮任總國權,聽於省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③劉裕在剛剛建立起集權統治之後,又不得不重新使國家要職為高門士族所掌握,這種形勢顯然是非常嚴峻的。
劉裕稱帝不到兩年就病死了,太子繼位,是為少帝。徐羨之、傅亮、謝晦輔政,至此,國家權力完全落到高門士族手中,東晉那種\\\"朝權國命,遞歸台輔\\\"的局麵再度出現。徐、傅、謝等人控製政權以後不久,輕而易舉地廢殺了少帝而改立劉義隆,是為宋文帝,年號\\\"元嘉\\\",元嘉初年,文帝的命運完全為權臣所掌握:\\\"初,晦與徐羨之、傅亮謀為自全之計,晦據上流,而檀道濟鎮廣陵,各有強兵,以製朝廷;羨之、亮於中秉權,可得持久。④謝晦、檀道濟各擁強兵於荊州、廣陵,從上流和下遊兩麵形成對建康的鉗製,徐、傅二人於朝中總攬國權,並由徐親領揚州刺史,皇權受到內外權臣如此嚴密、有力地扼製,這種情況即使在東晉也不曾有過。
徐、傅、謝等高門權臣雖然在元嘉初年控製了劉宋政權,但這時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與東晉相比,畢竟已經發生了一係列重要變化,這使得宋文帝在韜晦隱忍之中有了伺機反擊的可能。這些變化首先在於:經過晉宋之際的社會動蕩,高門士族內部的分裂已使他們不能作為一個統一的社會階層而與新興的寒門士族相抗衡,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他們的出發點已是個人的而並非整個世族的利益。所以,徐、傅、謝的擅權非但沒有獲得高門士族的普遍支持,相反,卻遭到了一些世族重要人物的忌恨:\\\"(孔)寧子與(王)華並有富貴之願,自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太祖,……出逢美之等,每切齒憤吒。@其次,寒門武人檀道濟、到彥之等掌有一部分兵權。他們中的一些人固然暫時可能為高門士族所利用,但就其根本利益來說,是與高門士族專權相對立的。上述因素就使宋文帝能夠把徐,傅、謝等人孤立起來,然各個擊破。元嘉三年正月,宋文帝用突然襲擊的手法一舉誅滅了徐、傅二人,隨即西平謝晦,迅速消除了上遊的威脅。
從劉裕帝至此的五年半時間,是劉宋政治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期間的政治鬥爭說明:新興的寒門士族政權所麵臨的是一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的局麵,徐、傅等人的被誅雖然使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但其產生的根源依舊存在,劉宋統治者如果不能從全局控製這些矛質的發展,其政權的延續仍然是不可能的。
二、元嘉\\\"多元體係\\\"的建立與瓦解
宋文帝元嘉三年以後全部統治政策的核心就是如何全麵控製和調節統治階級內部關係,在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情況下,防止\\\"朝權國命,遞歸台輔\\\"的局麵再度出現,以求得劉宋集權統治的穩固。不難看出,在統治階級內部力量構成與宋初相比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要實現上述目的是非常困難的。
前文指出,離開了高門士族的支持,劉宋政權就不可能維持,這一前提決定了元嘉時期皇權地位的鞏固仍然不能依靠嚴重削弱世族權益而實現;但是,如果不對世族的勢力加以扼製,皇權又會受到與元嘉初年類似的嚴重威脅,針對這種困難的局麵,宋文帝從親政開始就采取了十分清醒的策略,在誅除徐、傅,親征謝晦的同時,命彭城王劉義康領荊州刺史,同時以王弘為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而與劉義康共同留守建康①,又以殷景仁人省長直,\\\"共掌留任\\\"②。文帝的這種安排顯然是經過全麵權衡的。劉義康是文帝的弟弟,在與徐、傅、謝等高門權臣的鬥爭中,有著與文帝完全一致的利害,以這樣的宗室至親留守建康無疑是為了保證皇權對時局的有效控製。而王弘是王異的曾孫,也是當時高門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雖然直接參與了徐、傅等人廢殺少帝的\\\"篡逆之舉\\\",但宋文帝在誅除徐、傅之後,為了安撫高門士族,保證西征謝晦的成功,非但沒有對他加以懲處,反而待之以高位。當然,宋文帝對王弘居守建康是不放心的,所以他又以殷景仁人王弘所居中書下省長直,對之加以控製。股景仁雖然出身世族,但與徐、傅、謝等人的利益並不一致,故於少帝之世竭力辭去侍中的職務,表明了不合作的態度,宋文帝即位以後,他\\\"委遇彌厚,俄遷侍中\\\"③,成了文帝的心腹近臣。因此派他留守對於從內部牽製世族的力量有重要的作用。這套策略控製了當時的局勢,使文帝得以迅速擊敗謝晦的軍事反抗,但是它更大的意義還在於;為以後統治階級內部各種矛盾力量在皇權控製下建立一種更長期的,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平衡的關係做了初步的嚐試。
從元嘉三年初誅除徐、傅、謝而掌握政權到元嘉十七年是宋文帝成功地運用統治策略,使上述平衡關係得以建立和發展的時期,宋文帝的策略主要有:
第一,以宗室至親居台衡之要,防止異姓權臣執國脅君的局麵再度出現。誅謝晦以後,文帝暫時仍以王弘為司徒、錄尚書事,而命彰城王劉義康出居荊州。這樣做的目的除了為在自己地位完全鞏固以前,避免過分觸動高門士族利益以外,顯然還由於考慮到在謝晦居荊之後,恢複自己對這一上遊重鎮控製的緊迫性,但是僅過了兩年,文帝即迫使王弘\\\"引咎遜位\\\",隨即在元嘉六年春征劉義康入朝輔政,為司徒、錄尚書事。元嘉九年,王弘卒,劉義康又接替他兼領揚州刺史,至此,宗室重臣取代了高門權臣宰執樞機的地位,史稱:\\\"義康性好吏職,銳意文案,糾別是非、莫不精盡。國這種精於吏治的統治能力是劉裕時代劉氏宗親根本沒有的,所以它也就使宋文帝借重宗室力設抗商高門士族的策略具備了現實的基礎。
第二,在以劉義康居台衡之要的同時,仍然使王弘,王寶首、股景仁等高門土族官僚掌握一部分重要的權力,形成對宰輔的有效抑製,文帝一方麵把提高劉義康的地位作為維護皇權,抗衡高門土族的根本措施,但另一方麵,他又清醒地認識到,宗室權力的過分發展同樣會威脅到皇權的穩固;而要對之加以限製,又隻能依靠高門士族,因為在當時眾多的政治力量中,隻有他們才具有這種能力,宋文帝優渥王弘等高門士族的目的是十分明顯的,《宋書·王鱉首傳》即雲:\\\"時兄弘錄尚書事,又為揚州刺史,曼首為上所親委,任兼兩宮,彭城王義康與弘並錄,意常快快,又欲得揚州,形於辭旨,以暈首居中,分其權任,愈不悅,……時弘久疾,屢遜位,不許。\\\"為了限製劉義康權力的過分發展,文帝內以王蟹首等為侍中,領掌殿內門下眾事,外以王弘為揚州刺史,牽製劉義康的力量,終王弘之身,亦未讓劉義康得到他覬覦已久的揚州刺史一職。同時,文帝還以殷景仁為中領軍、領軍將軍,執掌禁軍兵權,進一步加強了高門士族官僚對宰輔的抑製。
王弘死後,劉義康得以領揚州,但文帝並未改變以往的策略,為了彌補王曼首、王弘等人死後出現的權力真空,他一方麵賦予股景仁更大的權力,另一方麵迅速起用了高門士族官僚劉湛。劉義康領揚州刺史以後不到一個月,文帝即以\\\"(股)景仁轉尚書仆射,領選護軍將軍,(劉)湛代為領軍將軍。\\\"②由於文帝起用劉湛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如王弘、王量首那樣平衡皇權與台衡間的力量對比,所以他人朝之始就被委以重任:\\\"湛初人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禮綢繆,……每人雲龍門,禦者便解駕,左右及羽儀隨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為常,③文帝把世族權臣與宗室權臣之間的相互製約看作維持全局政治平衡的最根本一環,看作自己集權統治存亡攸關的事情,元嘉七年,侍中王堂首卒,\\\"太祖為之慟,中書舍人周糾侍側,曰:\\\"王家欲衰,賢者先殞。\\\"上曰:\\\"真是我家衰耳。\\\"④元嘉十七年,文帝以殷景仁代劉義康為揚州刺史,月餘景仁卒,文帝與衡陽劉義季書曰:\\\"(景仁)氏望國器,遇之為難,惋歎之深,不能已已,汝亦同不?\\\"@周糾是出身寒門而入侍文帝的近臣,劉義季是文帝的弟弟、荊州刺史,在高門重臣故去的時候,文帝偏偏要對他們說上麵的話,這是很值得玩味的。《資治通鑒》元嘉二十八年雲:\\\"帝始親政事也,委任王華、王鷺首、殷景仁、謝紀微、劉湛,次則範曄、沈演之、庾炳之,最後江湛、徐湛之、何瑞之(當為何尚之)及僧綽,凡十二人。\\\"所有這十二名權臣無一例外均出自高門士族,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高門士族在元嘉政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