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習前提宗派類別華嚴曆史因緣淺深(1 / 3)

我想我們講一些初機,學佛的這些注意事項。你來學佛,要學什麼?《佛教概論》就看誰寫的,那會有他們的特質。淨土宗要寫,他會偏向淨土。戒律、律宗講會偏向律宗,小乘講會偏向小乘,唯實講會偏向唯實。全不全呢?當然全。全是全,但它有輕重。同樣的,天台講的,不但有天台的語言模式,也有它的思想重點。我們華嚴也有華嚴的思想重點跟語言模式。

今天各位到這個道場來,我們要跟各位講的,一個是前提性,一個是必要性。前提性是共通的。剛才跟各位講,戒是管自己,律是跟人家相處,不是要管人家。可是,這裏頭就發生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執、我見。

我跟各位講一個問題,就是吃。在我們這裏是吃大鍋飯,大家都一樣的吃。可是講是這樣講,你就自己跑出來:食療要怎麼吃?食療要怎麼吃,各家講法都不一樣。所以你有你的食療,他有他的食療。大鍋飯怎麼吃?就沒辦法吃了。你就自己想一套,你身體不好,你要補,補到爆了,堵了,氣血不通,然後呢“我德行不足了”。你當然不足,你怎麼會足啊?因為自己想的,教的你根本都不聽,然後自己搞自己。你有住在這裏嗎?根本就沒有。

所以《四十二章經》裏麵講:你依照我講的去做,雖遠在千裏,也是我弟子;你不照我講的做,雖然天天在我身邊,你也不是我弟子。你跟狗一樣,講什麼也聽不懂,老是改不了吃屎的習慣了。這有什麼用?所以你要懂得說,你到宗派來要學著宗派,你這個目標定好,然後教你,你要學。你不要自己都是意見,你那意見教不就白教了嗎?像行政領導、工作人員也是一樣,你到底懂個屁喲。人家幫你做,做好的決定,我們尊重他。那你一個不喜歡,就把它否決掉,人家籌備3個月。那一群人3個月的心血都白花了,因為你一句話就把人家否決了。你懂不懂?

同樣自己教了你幾十年,你一句話沒聽進去,我跟你講,你那個杯子裏麵是滿滿的石頭哇。倒給你的可樂有辦法喝嗎?根本倒不進去嘛。聞起來好像也有可樂的味道。對不對?講起來你是華嚴人,見鬼,你是華嚴鬼啊,什麼華嚴人?所以這個前提你要確定,教你才有可能,不然是不可能。這是第一個。

這裏麵要怎麼具備,你一定要從最根本的,我執我見、法執法見上要去破,要不破也沒辦法。然後你就會說“我在這裏學了20年,學到這個樣子”。我跟你講,你來這裏20年是破壞、造業,根本沒學。來這裏學,你一定有所收獲,我們從修行上跟你講,說你具備資糧道,到隻要開始修,就往前進,那怎麼有可能會有副作用?因為你不照標準來嘛。完全都是自己挖個洞跑出去,你都漏掉了,沒有辦法。這個是跟你講的最明白的一個前提性的問題。

第二個要講的,也就我們要上的課。那個前提性的問題,不叫“佛教概論”,那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要件。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分析說,你要先認識自己,你是第六分別意識強的,還是第七末那識強的人。兩個各有一半可以成就。第六分別意識強的,你是一個有責任心、會解決困難的人,還是在逃避的人?你假如是第七末那識的人,你是家人還是外人?這是要分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才有靈性傳承的標的在。你假如這個地方就錯過,你就沒有辦法。就算你在這住100年也沒用。知道嗎?

靈性傳承重點就在法生慧命的DNA上麵。你做人的基本條件不具備,這個DNA根本傳不到你那裏,因為你信根沒有辦法建立。信根沒辦法建立,你無法定位;你沒有辦法定位,你不可能臣服。每次這邊教的,你回去就搞自己一套,你怎麼教得到呢?你不臣服嘛,你定位不在這裏,你不生信,你都搞你自己的。所以凡夫就是凡夫,他沒有辦法修行。盡管頭剃掉了,不止頭發剔掉,你就把頭殼剔掉,沒辦法修。因為你根本無心哪,信根建立不起來就沒辦法。所以這是前提性的。

你具備了這個條件,你要來學那就好說了。跟你講什麼,你還要抱著一個比較開朗的心態,開朗的心態,就是你不要去批評別人。因為你隻懂我們這裏,這裏隻教我們這一套,別人我們是不批評不排斥。人家在講我仔細聽:他的跟我們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們是不是可以借用他的來講會比較好?

譬如我們講,我們叫做“不共別圓”,法華宗叫“共同圓”,這個“圓”是我們華嚴宗發明的。法華宗,他才不管你什麼“共同圓”、“不共別圓”,他講他最圓。按理還不太圓,有點扁,不然怎麼叫“不共別”,對不對?我們叫“性起法界”,天台叫“性具三千”,這兩個不同的東西,你必須要弄清楚,當他講“性具三千”,我們這裏不講,他講“性具三千”,你要注意聽。他們講“空假中”三觀,我們是“真空絕相觀”。這是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差別在哪裏,要怎麼辦?這個要去弄清楚。這個弄清楚,對你的成長有絕對的好處。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為你在這裏學的話隻是單向的,別人有意見出來的時候,你正好雙向,對不對?我們是全方位,你不能夠單行道,都不能後退。他講的時候我就對照嘛,對照以後到底是同質性,還是不同質?

譬如我們分小、始、終、頓、圓,我們叫五教;那天台叫藏、通、別、圓四教。他也圓,我們也圓,那怎麼圓?對不對?好了,他的圓跟我們圓就不一樣,就因為我們有這個分析,所以我們才說它是“共同圓”,我們是“不共別圓”。你要了解,慢慢慢慢你就遇到這種情況。所以當別人在講的時候不要批評,不要排斥,你也不要迷戀,因為你是這家人,對吧?你迷戀到那邊去,那你又離家了。你說:哎呀,我覺得經過幾年的分析以後,覺得他的比較適應你,那你要過去,那也很好,不是說不行過去啊。因為你經過審慎的研究跟判斷,你認為天台你適合,那你就會去,這也沒有什麼對不起的事,對不對?你應該是適合他,你就去那裏,你適合自己就留在這裏。當然我們歡迎你留下來,不過你說那裏好,你就過去。不會因為你過去我們就吵架。是不是這樣?所以也不用不好意思,這個是你自己要弄清楚。

譬如,我們有五時三教。那麼五時其實主要經典講的是三時,就早上太陽起來,先照高山。這簡單這樣講。太陽要西下的時候也照高山,這兩座高山,對不對?其它我不講。請問你這兩座山一樣不一樣?你看文字是一樣,都高山嘛。可你知道早上太陽是從東邊出來,他所照的高山是西邊山頭,對不對?好,到黃昏的時候太陽是要下山了,它所照的高山是東邊山頭,對不對?好啦。這裏頭兩個法義就出現了。所以說華嚴照,照的高山呐,是法身大士的高山,對不對?它一出來你就在了。法華所照的高山,那是經過一整、這輩子認真修行到的高山,所以它不是法身大士,他這輩子修行成就的高山。太陽出來所照高山是已經成就的高山了,對不對?這沒有批評,它隻是陳述,告訴你兩個山頭是一樣高。

那麼在修行的本身來講是什麼?法華是從因向果修嘛,對不對?華嚴的修法,先果後因,果定了,那你就朝這個方向走。雖然你會變來變去,但不會迷,因為你有燈塔在,對不對?從因向果一定是:好,先講,前麵是什麼?從最簡單的一直向最深的講,這個叫從因向果,所以在教學的指導上,華嚴的指導跟天台的指導是完全不同的。這完全不同,因為一個從果向因,一個從因向果,怎麼會一樣?也因為從果向因,所以華嚴叫做“不共別圓”。

這叫一乘教,或者叫一乘圓教。有沒有錯,我寫太多,常常會弄錯了。所以這個地方,他們分四教,我們這邊分五教。其實五教我們常常用三教,那他四教是兩個四教,叫化儀四教,化法四教。我們分三教是漸、頓、圓三教,那麼漸教分開,有小、始、終,所以變成小、始、終、頓、圓。就變五教了。小、始、終的漸教跟他的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劃分法,也是不同的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在講五教的時候不單純講五教,我們講三教到五教,這個區別你要弄清楚。那麼古來都講五教,都把三教給忽略了,那就變成學華嚴是在學五教,學天台就學四教。這個跟你對比一下,這是一種對比。另外一個對比,還有唯識,唯識宗我們叫相宗。那麼般若宗、三論宗,我們叫空宗。所以這兩個思想,唯識宗跟空宗,就是三論宗,空宗的思想,比較傾向於印度的思想。

天台、華嚴是來到中國才產生的,它的思想係統是可以說純粹都是中國佛教。所以你講中國佛教,基本上講的是天台跟華嚴,所以兩個是不一樣。這兩個係統有四個流派,那這個是你必須要先有的佛教概念。唯識的相宗,或者叫法相宗,三論的空宗或者叫做法性宗,它講法性不講法相,維識講法相不講法性,但兩個都偏向於印度的思想跟印度的語言模式。那天台跟華嚴呐,它的語言模式傾向於中國的。所以你講中國佛教基本上是天台、華嚴。那法相、唯識跟三論(法性)不屬於中國的嗎?都翻成中文的,也變成中國的。可是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是用印度的。天台、華嚴是用中國的語言跟思維。你要了解這種狀況,佛教的一個大概。

那麼行法裏頭,這是理論,教相,理論就有這四派。行法理論的教派,在華嚴裏歸為漸教。漸教是講理,頓教就講行,所以我們叫漸、頓、圓。那麼你理論分析有小、始、終;頓,頓的行,行,隻有一個,做起來就對了。所以你講修行,去做就好,你的程度高低就看你做什麼,對不對。你的程度低一點,你就修小乘了。程度高一點,那就修大乘了。你說我兩個都修,那就叫圓教。大乘、小乘都修嘛。所以你要留意到,這個是語言表達的情況。我們所知道,我們就這樣分析,讓各位了解。

頓,這個部分在中國也有幾個劃分法。第一個就是戒律,重視戒律,當作紀律也是一種修法,基本上修戒律都比較基礎的,都比較基礎,但要求比較多,他很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很在意自己的想法。近代最有名的就是弘一大師,跟慈老法師,慈舟法師。現在也有很多道場,其實都以戒律為主。他這個基礎,他的要求要基礎做不好,你還修什麼,所以他們就一直在,這個叫律宗,這個行法叫律宗。

另外一個行法就是我們講的禪宗,禪是早期佛陀親自所教的禪修的方法。

到了西元十世紀以後,把以前修行以後的心得,在教學上麵的方便,為了教,一般人聽不懂,他就有一些變化,做一些模型給人家參考。那麼從佛陀以後,就開始有出來,這些參考其實都是印度教的。佛陀親自教的是禪修的部分。印度教,因為印度教比佛教早,在曆史上它就有很多圖像出來,用圖像來教導眾生,這樣他眾生才容易了解啊。可是一直到十世紀以後,這個圖像的表達方式開始係統化。它的係統化,其實在這之前就已經有進行了。應該是在公元二、三世紀以後,開始係統化,可這個係統是局部係統化,那麼北印度、南印度各自進行,所以一邊就產生了胎藏界的係統,一邊就產生了金剛界的係統。來到長安以後,應該是八世紀的時候,在長安那就統一成中國的係統,叫做金胎合曼,就金剛界跟胎藏界是合一的。這樣的一個修行係統。我們大殿的布置,現在還沒布置完,大殿是三胎合曼,金剛界、胎藏界金剛界的曼陀羅,再加上我們華嚴曼陀羅,加進去,所以是三胎合曼。一樓天王殿那裏,是金胎合曼,那是密教,所以我們又叫密宗。教學係統很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係統化教學。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漸教的教法,包括西藏的,包括中國的。所以我們密教的行法,在中國大概分三類,第一類就是華嚴密——本宗的密法,是以宗密大師所規範的為主,你不要以為我自大,我一點都沒自大。神州大地,密教的興起是在宋朝,完全依據宗密大師的《圓覺經略疏儀軌》編出來的,包括你們經常常用的梁皇寶懺、水陸焰口,還有現在的早晚課,五堂功課,統統都是密法。而這些儀軌,全部來自,全部來自宗密大師。

開元時代的善無畏跟金剛智,他們所建立的金剛界胎藏界曼陀羅那一套係統,是在宮廷裏麵使用的,是皇帝、皇親貴族、達官顯要,中央,在長安都是中央,中央的那些官員,他們在修的。所以我把這部分叫做宮廷密法。宮廷密法,就當時日本人來修了以後帶回去的密法。他們因為從唐朝帶回去,所以又叫唐密。所以唐密其實是宮廷密,這是第二個係統。目前日本在用的都是這一套,我們在用的跟他完全不一樣。從台灣到大陸所有的密法,都是華嚴密法。

另外就是西藏的密法,西藏的密法其實是印度的。因為西藏佛教建立起來的時候,是13世紀開始,那麼印度的婆羅門教跟佛教結合在一起。所以你看西藏的密法你就分不清楚,因為他有很多是印度教,有一些是佛教沒有錯,所以他們的曼陀羅也非常的亂。為什麼亂?因為它夾雜著。曼陀羅其實是一種宇宙學、宇宙觀。所以他畫的曼陀羅,大概可以看,好像有點雷達的樣子,都是四方形,再變成八方形的那一列,那個是宇宙觀的布置。它有好幾種,有許多都是印度教的宇宙觀。當然你也看不懂,他們也看不懂。你不要看,那些喇嘛根本就看不懂,什麼法王,哪那麼容易看懂,是吧?有一些格西就比較懂,因為他是理論派,高級理論派,他們的理論派的博士級叫格西、堪布,這些理論就比較懂。可是他沒有辦法用現代語言表達,他隻是說那是個曼陀羅,這樣而已。那個曼陀羅其實都宇宙觀的圖案,你吃飯的時候那裏有一片圓圓的有沒有,那一片就是西藏算是最完整的宇宙觀。

那他刻好了就送來,問我要不要。我說:“當然要,不要錢更好。”

他說:“那不行,這個很貴。”

所以你問我要不要就多餘了,然後很貴就很貴。

我說:“那你可以發心一點?”

他說:“怎麼發心?”

我發現他拿來是原木,我說:“你把貼金以後,不要加錢。”

他說:“可以,我來發心。”

所以金箔是他貼的,木頭是他賣的。那就是一個宇宙觀的圖案。我們再看有很多都是宇宙觀,不是“生命學”。“生命學”的曼陀羅是不一樣的。好,簡單的把這個地方這樣跟各位談一下。

密宗的修法,我們講華嚴宗的密法是已經有中國化,所以現在你看到民間信仰的都是這種密法。那麼道教裏頭也有一些密法的東西在裏麵。因為我們在佛教都不研究道教,道教還有《太上老君說大乘妙法蓮華經》,那你就知道《妙法蓮華經》不是我們佛教翻譯的,他們也翻了。不過他翻的跟誰(鳩摩羅什)翻的就不一樣,他完全是用修行的語言在翻,完全用修行語言。所以它的語言模式跟我們是不一樣,底稿就是《妙法蓮花經》。所以你要修行的話,你心胸開闊,要開闊,不要排斥人家,也不要否決人家,你一定要看到他們有什麼優點。你看道教,道家為什麼把佛經翻過去?老子五千言就一大堆了嗎?它也在吸收佛教的東西。

所以你要懂得,你現在看的佛教史不太正確——我隻能這樣跟你講——因為你看到佛教史是印度人到中國,那麼建立中國佛教對不對?可印度人到中國來,他根本分不清楚你是道教,還是佛教。對不對?因為當時在中國隻有道教,道家跟儒家。儒家是正宗,但他不接受這些。是到王陽明以後,他們才開始實踐,儒家實踐佛教的東西。在實踐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已經很開放了,儒家才開始學道家的東西跟佛家的東西。而早期他們來的時候,他是向所有的人傳教,對不對?都沒學的人,直接學這個叫佛教。以儒家的立場來學,他也把你吸收到裏麵去。道教是最明顯的。他也接受,當時叫什麼胡僧,外來的和尚,到底怎麼樣?好好講,這講半天,你老說八正道。胡人說八正道,不是“胡說八道”,對吧?就這樣來的。他們來就老是我叫我們要做什麼?做阿森(Asan),體位法。我們講的生命載體調整數,所以阿森(Asan)又來了,印度“阿三”又來了。阿三就這樣來的,不然怎麼會叫阿三?為什麼不叫阿五?就因為他叫阿森,體位法。我們叫人家打功夫,功夫練功夫,對不對?所以叫中國功夫嘛。印度阿三,就是很生活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