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中篇小說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一下對波旁時期的巴黎社會的憧憬。如果這部作品還能勾起讀者對那個特有的時代的興致,通過描述和剖析,獲取共鳴和共情,那必定是一件令人感覺無限欣喜和快慰的事情。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隻為內心寫作,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然而,我們的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是封閉起來的。或許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他悄無聲息的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完成蛻變。文字並不是冰冷的躺在那裏,厚積薄發會讓它們有了溫度,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因此在作品當中,在那個大背景之下,在筆端,放置寫出來的人物,賦予某些個人物或是自己的影子,賦予自己的情感,牽引著他們走上一條道路,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最終每個人物都完成了他們的使命,這是每個筆者都會體會到的快意。就像親手創造一個世界,賦予人物情感,完成一個想要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筆者會根據情節波動心情,為主人公或者一個不重要、沒有存在感的人哭泣或者慶幸,因為這一切源於你,用你親身感受的情感,帶動給人物,再帶動給讀者,完成一次心靈上的傳遞,或許這就是大家理解的共鳴或者叫共情,同時,也就是筆者得到快意和慰藉的原因。
或許有人會說作品的內容離我們太過遙遠,難免過於虛妄,但是記得有位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可以說,這部作品的目的是讓人汲取所需要的心靈供養,而不單單是傳授什麼知識。
綜上所說,對筆者來說,這已然不是一部作品那麼簡單,作品裏的人物都在一個個宮殿裏跳舞,他們依舊鮮活,盡管有些人物已經耗完了筆墨,但他們被賦予的東西,讓他們永生,這不單單是善惡美醜或者喜怒哀樂,這是一種心靈的寶藏。當心靈的寶藏堆積起來,就會明朗的出現在腦海裏,它會彙成一束光。
自然有自然運轉的法度,社會有社會獨特的齒輪。這是我們無法施以外力扭轉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每個人物都有他必然的結局,到最後,是主人公們自己走的路,而不是我們為他們選擇的。這就是使命的最好詮釋。
人生就是一個逐漸同化的過程。社會讓彼此更相近,與自己更相遠。這是一個不歸路,進入利益的紐帶前付出的代價就是鍛造自己。在這裏,並沒有虛假型性格。換句話說,這裏既沒有“天使”,也沒有“魔鬼”。這就是人類的魅力,一切源於利己。社會是沒有好壞是非之分的。善惡美醜都是規則製定者下的定義。這盤棋是自由的,沒有章法,也沒有確定的身份。龍爭虎鬥之後,棋盤上的手就會將其收入匣內。所以,這盤棋也沒有輸贏。到頭來,隻是一場空。有的人隻顧眼前恩怨,有的人努力跳出棋盤。
所有的故事最後都會成為笑談。有人貶低,有人尊崇,有人讓故事的主人描述成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而評價,向來沒有任何意義。在這裏,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時代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