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做一次義工
現在的孩子經常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少體驗到勞動的辛苦,也不能理解生活的不易。嬌生慣養的孩子不善於體諒他人,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完善孩子的人格,讓孩子懂得體貼和關心他人,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去幫助別人,體驗為別人服務的快樂,讓孩子成為一個願意付出,樂於助人的人。陪孩子一起做一次義工就是不錯的選擇。
做義工有助於培養一個人的奉獻精神。一個好媽媽平時應該多幫助別人,熱情地為他人服務、奉獻,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成為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如果媽媽凡事都追求利益,不喜歡為他人付出,同時也教育孩子要為自己著想,別人叫孩子做一點事,媽媽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吃了虧,那孩子必然也是一個自私功利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孩子一起做義工是非常有益的。
康康從7歲開始,就常常和媽媽一起去敬老院照顧孤寡老人。媽媽認為這樣既可以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教育的機會。
周五晚上,媽媽告訴康康,第二天要去敬老院,因為上一次說好了,這次去要給一些老人換床單被罩。康康想起鄰居家的小夥伴周末可以去遊樂園玩,就向媽媽訴起苦來:“媽媽,我明天不想去了。每個星期都去做義工,挺沒勁的。很多同學都去遊樂園玩,我也想去。”
聽了兒子的話,媽媽說:“康康,你覺得玩與幫助別人相比,哪個更有意義?每次我們去幫助別人,那些爺爺奶奶得到快樂,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的付出非常有價值嗎?”
康康聽後,想了想,說:“為別人做事,別人高興的時候,我當然也快樂,而且很有成就感。媽媽,你說得對,去遊樂園以後會有機會的,我們明天還是去敬老院吧!我答應過張爺爺,這次要為他演奏二胡呢,我練了幾天了。”
媽媽說:“康康,你能這樣想就對了,告訴你一件高興的事,咱們小區的張阿姨和王叔叔也會帶孩子加入我們呢。”原來這兩位家長聽說康康的媽媽經常帶孩子去做義工,都覺得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好處,就要求也帶著孩子加入。
一下子多了兩個伴,最高興的要數康康了。兩個孩子都比康康大上兩三歲,但是第一次結伴到敬老院服務時,康康活像一個小師傅,教哥哥怎樣掃地,教姐姐怎樣給老人修剪指甲。當上“師傅”後,康康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像個小大人一樣和兩個哥哥姐姐約定,每個星期都去做義工,而且提前好幾個星期就安排好了要去的地方。
有一次,他們到一個敬老院做義工。掃地時,眼尖的康康看到一位老人的指甲很長,而且滿是汙垢。他馬上打來熱水,給老人洗手洗腳,再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指甲鉗,仔細給老人剪指甲。事後,媽媽問康康:
“這個阿婆的手這麼髒,難道你不嫌髒嗎?”沒想到康康卻說:“媽媽,隻要我把她當做親奶奶,就不覺得髒了。”這些話讓媽媽感動極了。義工服務讓康康懂得如何去愛每一個人。
帶孩子去做義工,表麵上是讓孩子受點苦,實際上對孩子的好處多多。
首先,孩子從內心上認可了為他人服務的觀念,這樣才能夠改變他們隻接受不給予的心態。其次,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就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完善。另外,讓孩子參加義工,也培養了孩子的勞動技能,並促使他將這些技能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將“義工”精神延續到家庭中來。
帶孩子做義工的時候,媽媽應該激發孩子快樂付出的心情,讓孩子具有同情心,並且樂於為他人奉獻;告訴孩子應該尊重他人的勞動,不要隨意浪費別人的勞動成果;要想到勞動者的辛苦,懂得愛護環境,不隨意丟棄東西;改變孩子對服務人群的看法,讓孩子學會尊重並平等對待一切用自己勞動為社會付出的人,不要認為在幹體力活的人低人一等。
媽媽帶孩子做義工的時候,要教會孩子學會一定的技能,告訴孩子一些注意事項,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完成服務他人的工作,而不要給孩子或被服務的對象帶來一些意外的麻煩。媽媽要根據孩子的能力,給他分配一定量的任務,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要強迫孩子承擔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工作。
好媽媽隨身錦囊
媽媽要讓孩子在做義工時樹立正確的心態。有的孩子把當義工作為一種在學校競選職務的資本,這是很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完全扭曲了做義工的初衷。因此,媽媽要告訴孩子,做義工的意義在於奉獻,應該把這當做一件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感謝讓自己提供服務的人,給自己這樣的機會,而不是當成炫耀的資本。
和孩子一起約定:自覺地少看電視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孩子坐在電視麵前,一坐就是數小時,怎麼也不想動。時間一長,視力下降了,孩子也變“懶”了,一點兒也不想去戶外活動。更糟糕的是,電視中的暴力鏡頭、黑道人物、色情鏡頭、作案方法等都可能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不少孩子喜歡模仿電視中的人物行為,崇拜偶像,甚至崇尚暴力。
作為最主要的家庭娛樂活動之一,孩子喜歡看電視是媽媽無法回避的事情。禁止孩子看電視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有效的手段。俗話說“疏導勝於盲堵”,好媽媽要關注孩子看電視的行為,智慧地引導孩子有選擇、有節製地看電視,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其他活動,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激發孩子的其他興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免孩子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電視上。
每天放學回家,俊俊一進門就都迫不及待地把書包甩掉,打開電視,鎖定自己最喜愛的節目,如癡如醉地看起來。媽媽過來催他吃飯,他常常是答應了兩聲,眼睛卻死活離不開電視屏幕。
等到媽媽第三回叫他吃飯,他才匆匆走到飯桌,盛了一碗飯,夾點菜,然後迅速返回沙發繼續看電視。
媽媽把家務都忙完了,俊俊還在看電視,就提醒他說:“兒子,你該寫作業了!”俊俊含含糊糊地答應了一句,還沉浸在電視情節中。到了廣告時間,他才想起自己有家庭作業,於是惶惶張張地拿出作業本,抓緊時間寫幾個字,算幾道題。
節目開始後,他又把本子扔在一邊,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視看,間或低下頭在書本上畫兩筆。直到媽媽生氣地強製把電視關掉,他才無奈地開始寫作業,但卻是心不在焉。
睡覺之前,俊俊還在牽掛著電視的情節,又打開電視看了一會兒。
但是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在媽媽的催促下隻好上床睡覺,腦海中還盤旋著剛才看到的武打場麵,睡覺的時候做夢也時常夢見類似的情節。
俊俊的作業本上最經常見到的評語就是粗心、潦草。媽媽知道這是因為俊俊不認真做作業,一心二用所致。時間長了,俊俊的成績也總是提不上去。媽媽很著急,但是她卻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看電視的問題。
和老師溝通後,老師問媽媽:“家裏人是不是也有人這麼迷戀電視呢?”媽媽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也很喜歡看電視,尤其是韓劇、民國劇,都是沒完沒了地看,還因為不想和俊俊搶頻道,又買了一台小液晶電視,放在自己的臥室裏。這樣,沉迷於電視情節的媽媽就很難分出精力管俊俊了,俊俊長期這樣懶散、自由,就養成了這種不好的習慣。
媽媽知道原因後,誠懇地和俊俊談了一下。她深刻地檢討自己的失責,並和俊俊約定,兩個人都要自覺地少看電視。如果都做到了,就在周末的時候一起去海洋館,俊俊答應了。從那之後,二人互相監督。沒過多久,媽媽發現,他們的電視癮都戒掉了,現在他們找到了比看電視更有意義的事——俊俊晚上寫完作業都會和爸爸下幾盤象棋,媽媽就會趁著這個機會補習一下會計知識,好爭取拿到注冊會計師證。
因為孩子迷戀電視,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是很常見的現象。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安排看電視的時間,媽媽要和孩子說好,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合理搭配戶外活動和家庭作業的時間。此外,不要讓孩子看內容不健康的節目,而要讓孩子觀看適合其年齡的節目。
如果媽媽在家,應該選擇好電視節目和孩子一起看,這樣,即便孩子看到一些不適合他看的內容,媽媽也可以在一邊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健康地接受,而不會產生獵奇心理。媽媽要盡量在有限的時間裏,選擇最有價值的節目,同時又要滿足孩子的興趣。媽媽和孩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最好和孩子展開討論,了解孩子的看法,並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觀念,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
很多成人電視劇難以避免地會有親熱、暴力等內容,媽媽最好建議孩子不要看。經常看這些電視劇,會讓孩子情感早熟,讓孩子過早地遠離天真。
媽媽可以讓孩子多看少兒頻道,科教頻道的節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照孩子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和孩子一起選擇適合他的電視節目。比如,根據名著改編的故事片和動畫片,有關探險的大自然紀錄片,科幻節目等,對孩子來說都挺適宜的。讓孩子看這些節目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加知識,激發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