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內功心法(1 / 2)

神凝意靜。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貫。一氣嗬成。滔滔不絕。長如江流。

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論練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會全失靈氣。練拳難得宏驗。打手肇失敗之機。皆為病之在己。故我內家以精神為第一條件第一原則。深意。

意靜。頭腦冷靜。不可心浮氣急。若此。必致四肢失靈。反應失常。伏失敗之朕兆。切切當心在意。置敵人於己意之完全監視中。才能置敵於己控製中。

活臂、動腰、坐腿

初學應掌握的三個基本功

學拳好比讀書上學,要有小學、中學、大學之分,

各階段學習內容不同,重點也不一樣,

教學方法必須有所創新,

理論實踐並重才好。

才學拳,就相當於初進小學讀書,

特別要抓好基礎課的學練,

基礎課就是基本功,

這樣才能目標清楚,重點突出,容易學好。

初學應抓好三個重點,三個基本功,

即“活臂”、“動腰”、“坐腿”。

一、活臂

拳練得好壞,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鬆肩、墜肘、坐腕、舒指、亮掌,

這些通常習慣性的要領外,

要特別注意把握兩點:

即(1)用意不用力,鬆活柔順,舒展自然。

(2)必須以腰帶動,不能盲目自動亂動。

一代宗師李雅軒常對我們說:

“胳膊、手一點勁兒都不能用,要高度鬆軟”。

“兩臂要鬆得如繩兒栓在肩上一樣”。

“兩臂要鬆得來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亂動,李雅軒先生指出:

“……用心神氣意緩緩地命令著腰身脊梁,

使其帶動四肢胳膊腿動……

要絲毫地不自動,不零斷動,不局部動,

不多動,不少動。

……四肢多動,盲動,冒失動,或不動,

或快慢不勻的動,這都是錯誤的,

關於這一點學者需要注意”。

四肢亂動,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隨,全體完整而動的現象。

上肢鬆軟沉墜這是練下沉功夫,氣沉丹田的需要,

聳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氣上浮,

導致心胸緊張與“上虛下實”之道唱反調,

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這種機理是淺顯易懂的。

上肢臂手從武術技擊方麵來看還有其特殊的功能。

其一是傳力,“其根在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之說,

即說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後要通過臂手發出,

非高度鬆軟,發勁質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傳送信息,即練“聽勁”的功夫。

胳膊和手,與對方接觸,就能得知對方的動態和勁力,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這是聽勁,傳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從高度鬆軟不用力下功夫,

那就要犯方向路線的錯誤。

還有一層功能,那就是所謂:

“以意運臂,以氣貫指,內勁通靈”進而鍛煉上肢勁力,

但上述這些功能最初都必須從“活臂”練起才行。

初學練手,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毛病就是亂動僵硬,

練活臂就是要改變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動習慣,

非改不行,因此稱為基本功。

二、動腰

初練拳常有隻見手足動,不見身上動的大毛病,

其問題主要就出在不懂不會“動腰”上,武術界一般都強調腰部的重要性,

拳諺雲:“打拳不練腰,終身藝不高”。

《太極拳論》(張三豐遺著):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此論核心在“腰的主宰”。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須在腰勁的帶動下一起完成達到

“上下相隨”的要求,主宰於腰是指如何動腰,

簡單來說,主宰於腰就是“動腰”,

這裏還可以明顯看出,全身動作,起動在腰,

腰就是火車頭,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經《十三勢歌》中雲:“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

進一步探討動腰的重要,有的老師就說,腰既是火車頭,

一切動作都是從腰先動開始,

那麼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

這也是可以的,這和源動腰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