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出茅廬劉平安(1 / 2)

在渝市東南縣岩西鎮大米村有一個偏僻的村子,未通公路,座落於群山環繞當中,村裏隻有一條土山路進出,不足為外人道也。

村子裏共有12戶人家,大多都是幾十年前為了躲避災荒戰亂逃離到此。

劉家屋簷下,30多歲的老漢劉代昌正教著兒子識字,從數字一到一百,再是九九乘法表,最後是認全村人的名字。

“劉平安,今天把自己名字寫20遍後才能去玩!”

劉平安是劉代昌獨子,年僅5歲就被爸爸強迫性教了不少知識。

劉代昌有五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上學隻上到了五年級,家裏供不起學,就跟著鄉裏鄉親北漂去了京市打工,在北京遇到了同鎮子的何琴,兩人算是老鄉見老鄉,很快熟絡起來,過年回家就辦了婚姻,生下了劉平安。

劉平安6歲那年,劉代昌跟著村裏人去了溫州,到了妹夫牟文斌的工地上打工。

牟文斌是岩西鎮公社二隊有名的包工頭,在溫州承包了好幾個工地,近幾年發了不少財,附近好幾個村子的工地勞力都在他手下幹活,劉代昌妹妹劉小容嫁給了他,也算是享到福了。

劉代昌出去後,沒多久何琴就拉著劉平安,要帶他去七公裏外的村小報名上學,劉平安抓著門檻死活不去,嘴裏喊著:“我爸爸隻教我寫村裏人名字,沒有教寫老師的。”

最後力氣不敵,被何琴強行帶了去,這是劉平安第一次離開大米村,跟著老媽報完名,何琴掏出2毛錢在校門口小攤買了兩個油餅,看著劉平安狼吞虎咽的樣子,她一口沒吃,說不喜歡吃。

上學那天,劉平安跟隨同村的幾個孩子去了學校,劉老三家的女兒劉月大他兩歲,帶他去認了班級後才離開。

老師進來介紹一番後,讓同學們拿出了語文課本,大家不識字,老師又舉起書給大家看封麵,大家照著圖畫拿。

往後的每一節課,都是這同一個老師上,進來讓拿什麼書,才知道是什麼課,貧窮的山村小學,總共就幾個老師,一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的所有課程。

就這樣持續到了劉平安四年級,沒有老師願意來這貧窮的地方支教了,學校堅持不下去,最後宣布解散。

大米村的幾個孩子又轉學到了更遠的侯裏村讀書,每天走山路來回3個小時,早上7點起來吃飯走,晚上7點過才到家,遇上周五放早學,能在傍晚回來。

劉平安11歲那年,從學校回來,看見院子裏歪歪扭扭的放著家裏那口大鍋,這是何琴給他留飯的鍋。

何琴吃完下午飯後還要去地裏幹點活,就會留一些飯菜裝碗裏,在鍋裏加點水,灶裏邊兒再加點小火蓋著保溫等劉平安回來吃。

劉平安跑到院子揭開鍋,裏邊飯菜已經被倒出來泡在了水裏,冰涼。

何琴背著背簍回來,看見了院子裏那口大鍋,見劉平安沒吃上飯,她哭著衝進屋子質問劉平安的爺爺劉青山。

“老頭子,撒氣也不能撒在孩子身上啊!”

劉青山吐了口唾沫,讓他們滾。

劉平安不喜歡爺爺。

何琴走了幾裏路,去大隊借電話打給牟文斌,牟文斌叫來了劉代昌聽,何琴哭著跟劉代昌訴說著委屈。

沒幾天,劉代昌回來了,他買了一個座機回來裝在家裏,讓何琴有事就在家裏打電話,不要跑那麼遠了。

然後在偏房用泥砌了一個新的灶頭,讓劉青山自己去那邊煮飯吃,年後又跟著牟文斌出了遠門。

劉青山每次都不煮飯,等何琴煮好了他才假裝去起鍋燒火,何琴看出來劉青山的心思,又叫劉平安去叫劉青山來吃飯,劉青山叼著煙杆子,嘴裏咂巴著:“好,好。”

等何琴母子開吃了,劉青山卻依舊沒來,要等何琴去喊他第二次才肯來,每次都這樣,似乎在暗中較勁。

……

家裏裝了座機電話後,附近有些村子經常有人來借打長途電話,相對於跑到大隊公共電話亭,去劉家離得更近,但劉平安不喜歡他們,因為他們從不給錢。

在大米村劉平安有一個發小,叫王學,比他大兩歲,倆人一起玩泥巴長大,大了一起去山上放牛。

王學的爸媽都在上海打工,幾年才回去一次,劉平安沒見過他們,王學跟他爺爺奶奶住,他爺爺奶奶很疼他,跟劉平安不一樣,沒有奶奶,爺爺也討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