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秋收冬藏(1 / 3)

寒來暑往,蕭即墨沉浸在書海的世界裏,在那個冬天看了許多醫學上的古書,學習了氣運和經脈,陰陽相合,究天人之造化。因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以下皆是書中所有:

冬三月,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立,建始也”

這是象征冬季來臨的節氣

朔風起,地始凍,水始冰

萬物收藏

你準備好迎接冬天了嗎?

立冬開始,陽氣逐漸進入封藏的狀態。我們怎麼適應這個閉藏的狀態呢?關鍵的一點就是“無擾乎陽”。

無擾乎陽,就是指的冬三月這個過程已經在閉藏了,什麼在閉藏呢?陽氣在閉藏。既然已經閉藏了,就不要再打擾它,這就叫“無擾乎陽”

不要那麼顯山露水,鋒芒畢露。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其中腎的誌為“恐”,這裏的恐是正常情態為警惕、穩重、謹慎,是腎氣調和時的正常情誌。

《黃帝內經》對於冬季的情誌養生講:“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段話是講冬季應該使情誌伏藏,安靜自若,就像隻和自己獨處,或得到了渴求的東西後把它收藏起來。

如果恐的情誌過和不及,就會出現恐懼和煩熱。恐懼就是傷了腎陽,首先應避免受寒,再補發腎陽。煩熱的情緒是傷了腎陰,應保障睡眠質量,加強滋養腎陰。

藏好身體的溫度

冬三月要“去寒就溫”,為什麼要去寒就溫呢?

大家都清楚,冬天,特別是在北方,人們都身裹棉衣,不但戴手套帽子,還要圍圍巾,封閉得嚴嚴實實,這個衣著不就是一個“藏”嗎?不就是一個“去寒就溫”嗎?將整個身體封藏起來了,閉藏起來了,這個也是相應,與冬藏相應,這就是養藏。

《脾胃論》有雲:「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雨水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個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萬物開始萌動。

木屬土,肝氣會促進脾陽升發,則脾自升,胃自降,氣機流暢,運化自如。

肝氣會促進肺氣宣發,使氣血向外布散,進而起到防禦作用,這樣我們就能適應春季的多風,避免侵襲。

冬季精藏於腎而不泄,生殖能力下降,春季肝疏泄功能增強,會促進腎中生殖之精排泄,生殖能力開始增強,所以春季也是備孕調理的好時機。

木生火,肝氣通則心氣和,心神得養,所以我們春天是性情開朗、神清氣爽的狀態。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髒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以致脾胃虛弱,水濕不化,濕邪內生;而且華南和中東部降雨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更易困擾脾胃。中醫學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所以,在這一時期,一定要養護脾胃,健脾利濕。

暖宮灸即葫蘆灸,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吉祥多福,人稱“寶葫蘆”,外顯太極之象,內聚陰陽二氣。

這個問題用中醫五運六氣就很容易解釋,疫情爆發在12月中下旬,那時處在太陽寒水+厥陰風木,而現在我們進入癸卯年初之氣,我們處在厥陰風木+太陰濕土:有了濕土的因素之後,必然會出現濕阻中焦,胃腸道的症狀。而且濕就會出現病程的纏綿性。另外,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有了濕土的因素,小兒的症狀一定會比較重,這個因素是去年氣運裏沒有的。

暖宮灸適用於氣虛血虧、畏寒怕冷,改善虛寒體質;溫暖腹部、調整腸胃功能;行血化淤、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還適用於胃痛、胃脹、脘腹冷痛、婦女痛經、婦科炎症、子宮疾病如宮頸炎、宮寒引起的不孕等疾病。

春日屬肝,肝氣易亢,食五味中酸味助肝氣,多食易致肝氣過旺,身體不適,且阻礙脾胃,食物不易消化,所以此時宜少食酸梅、話梅等酸性食物,同時少食辛辣、油炸燒烤等易上火的刺激物,而宜多食甘味食物,甘味最宜補脾氣,脾氣健而滋肝陰。

穀類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麥;蔬果類如白菜、卷心菜、南瓜、扁豆、紅棗、核桃;肉食如牛肉、鯽魚、鱸魚、黃鱔等,春日香椿、春筍、菠菜、薺菜等應季新鮮蔬菜富含多種元素亦可多食,同時宜注意健脾祛濕,可多吃薏苡仁、山藥、鯽魚、赤小豆等食物。

肝藏血,早睡很重要。

防風邪侵襲,飲食清淡防積食,防過敏。

心懷仁慈之心,多幫助身邊的人。

春天艾灸的好處

1、溫經通絡:適當艾灸能夠溫經通絡,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能夠改善腹瀉、怕冷等症狀。

2、疏肝養肝:肝是髒腑之氣所處的部位,春天適當艾灸能夠推動肝經氣血的運行,使髒腑之氣舒暢,比較適合肝鬱氣滯或肝火旺盛的人群。

3、提升陽氣:春天是氣血生發的季節,適當艾灸能夠推動機體氣血的生發,調和人體氣血,改善氣滯血瘀所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狀。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

「腎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脾足太陰之脈,……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

「膀胱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綜上,疏通肝經、腎經、脾經、膀胱經是調理慢性盆腔炎的重要手段。

肝經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陰包穴、太衝穴。

腎經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照海穴、水泉穴、大鍾穴。

脾經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大包穴、陰陵泉穴、地機穴、三陰交穴。

膀胱經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昆侖穴、承山穴、合陽穴。

小兒脾常不足,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成熟。拚命喂,就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耗傷脾胃氣血津液,出現積食,嚴重的會發展為疳積。

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真不是吃得越多就能長得越好。

正所謂“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

醫學泰鬥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說:“雞內金:雞之脾胃也,其中原含有稀鹽酸,故其味酸而性微溫,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髒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之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

有些人肝火旺盛(被各種事氣的),以至於肝陰肝血都傷耗虧虛的人,在春天就可以適當吃點酸,來斂肝氣,養肝陰;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強壓之下,“一覺到天亮”已然成了奢望,許多人都有入睡困難、多夢、淺睡易醒、睡眠時間短等問題。

睡前做好這些事,夜晚睡好覺

今日 | |春分

這一日,平分春季、平分晝夜,陰陽平衡。

珍惜陰陽平衡的天時,把人調回“中”的狀態

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始生,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溫灸等養生方式,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可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清明多雨,氣候潮濕,加之氣溫回暖,人們常常會出現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等一些症狀,被稱為“春困”,女性和老人更容易出現此類情況。

除向陽避濕外,調理脾髒、避免傷害脾胃功能也是解決春困很重要的一方麵。“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過度勞累與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讓濕邪乘虛而入。

天地溝通,雨水增加,雨生百穀,五穀生長旺盛。

但如果此時,人體水液代謝不暢,則很難像大自然那樣風調雨順,也無法像五穀那樣旺盛生長。

對於陽氣不足的人而言,此時就會出現水液代謝不暢導致的膝關節酸脹、疼痛;

還有些人上焦水液循環不好,造成蘊熱的病症,諸如雙目赤痛不適、口腔潰瘍。

中醫認為,濕氣是百病之源。濕氣重還要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女人濕氣重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引起痛經、宮寒等健康問題。甚至是出現皮膚鬆弛、臉色蠟黃、身上有油膩感,總感覺身上有一層灰土蒙著,不但洗不幹淨,還容易長色斑長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