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心理學天才威廉·詹姆斯將顛覆你的世界觀,教你學會隨心所欲地培養樂觀的情緒,發現改變一切的能量……

1879年,德國心理學教授威廉·馮特成為世界上首位在實驗室中進行心理學實驗的人。這一曆史性事件發生在萊比錫大學的一個小房間裏,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究人類大腦的。

馮特在這場標誌實驗心理學誕生的實驗中,本可以選擇研究任何一個吸引人的主題:關於人類為何墜入愛河,為何會相信上帝,甚至是為何人類有時會自相殘殺。但是,“毫無幽默感且不知疲倦的”馮特偏偏選擇作了一個奇怪,甚至可以說是詭異的小銅球實驗。

馮特和他的兩個學生湊在一張桌前,將計時器、開關和一個精心設計的金屬台連在一起。金屬台上放有一個銅球,一個學生將手放在開關之上幾毫米處。幾秒鍾後,銅球自動從台子上下落,同時計時器開始工作。當聽到銅球掉到桌上時,學生觸動開關,計時器停止工作。通過仔細記錄計時器上顯示的數據,馮特創造了心理學上的第一個數據點。

你也許會想,一天或者幾天的實驗後,馮特最終將合上他的筆記本,撰寫實驗報告,繼續下一個更有趣的研究。這想法很不錯,但是很遺憾,你想錯了。事實上,未來幾年,他一直在觀察數以百計的人對於這個實驗的反應。就像物理學家試圖鑒定一種物質的基本成分一樣,馮特和他的團隊試圖發現人類意識的基本元素。馮特要求部分實驗參與者在他們在聽到球碰到桌麵的聲音時立即按開關,要求另一些實驗參與者在他們完全意識到球撞擊桌麵的聲音後再按下開關。在第一種情況下,觀察者們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銅球上;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當實驗參與者較好地完成相應要求時,馮特認為,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簡單的反射,而第二個反應則牽扯了人們有意識的選擇。當然,不出意外,許多實驗參與者一開始無法分辨這兩個不同情況的細微區別,所以他們往往會被要求完成上萬次試驗後才能進入實驗階段。

通過對銅球實驗數據認真、艱苦的整理,馮特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反射反應平均需要十分之一秒,但參與者們留下的關於球落地聲音的印象非常模糊。與之相對,有意識地聽球聲音時,參與者的平均反應時間是十分之二秒,但他們對於球落地的聲音的印象清晰得多。

在解開了以上關於人類反射反應的謎團後,馮特後來又投身於數百個相似的實驗中。他的方法相當有影響力,十九世紀幾乎每個涉足人類思想意識學術研究的人都會步他的後塵。在全歐洲的心理學實驗室中,研究人員幾乎聽不到自己對於銅球實驗響聲的思考。

但是,在美國,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年輕哲學家、心理學家沒有這麼做。

威廉·詹姆斯是個非凡的人物。他於1842年生於紐約,父親是一位獨立、富有、人脈廣泛、有點怪癖的獨腿宗教哲學家,致力於五個孩子的教育。因此,他的童年時光多數接受的都是私人教育:參觀歐洲頂尖博物館和畫廊,與亨利·梭羅、阿爾弗雷德·丁尼生、霍勒斯·格裏利等文化名流交遊。

威廉·詹姆斯早年習畫,但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放棄藝術,進入哈佛醫學院學習化學與解剖學。1872年,時任哈佛校長、同時也是詹姆斯家族多年好友的查爾斯·艾略特聘請詹姆斯在哈佛講授脊椎動物生理課程。在那裏,詹姆斯很快發現,自己被人類心理之謎深深吸引。於是,1875年,他參與了美國首個心理學課程學習。此後他評價說:“我聽過的第一節心理課是我自己教授的心理課。”

詹姆斯認為馮特的研究工作過於瑣碎,為此甚感驚愕。他堅信心理學研究應該與人們的生活相關。詹姆斯徹底背離銅球實驗、反應時間等傳統實驗做法,轉而將精力集中在一係列更加有趣並且實用的主題上,如:信仰上帝是否正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自由是否真的存在。

馮特和詹姆斯的不同,不僅僅表現在他們研究人類思想的方法上。馮特比較死板沉悶,其課程嚴肅莊重,作品乏味拖遝。而詹姆斯則不拘小節、樸實無華,經常“戴著綢帽,拄著手杖,身穿長袍和紅格紋褲子”在校園漫步、運動。他經常會開些玩笑,說些輕鬆幽默的題外話,以至於他的學生甚至覺得該建議他嚴肅一點。並且,他還會寫一些淺顯易懂、幽默詼諧的文章(他曾經寫道“當一個蟑螂也能感受到愛情無法得到回報帶來的痛苦時,那這世界可真是變得不道德了”)。

並且,詹姆斯和馮特的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馮特招募了一幫學生作他精心設計、嚴密操控的實驗。新人們到馮特實驗室的第一天,要先排好隊站著,然後由馮特依次向隊伍中的學生們發放實驗操作要求說明。一周結束後,馮特會像一個法官或評審一樣,聽取學生彙報實驗結果,如果學生的實驗結果與導師的理論不相符,就有可能被判不及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詹姆斯喜歡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討厭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有一次他曾經抱怨他的同事“以自己最虛偽的一麵對待學生”。

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絲毫不掩飾他們對彼此的憎恨。詹姆斯文風頗具詩意,甚至有評論稱他像個小說家一樣寫心理學論文。對此,馮特完全不為所動。當應邀評價詹姆斯的作品時,他說道:“他的作品很美,但那不是心理學。”對此詹姆斯作出回應,指責馮特每本書都會改變自己的理論,評價道:“不幸的是,他永遠也不會遭遇自己的滑鐵盧……如果將他像蟲子一樣切成很多段,他的每一段肯定都能自己爬行……你殺不死他。”

盡管馮特追隨者眾多,詹姆斯寡不敵眾,但他堅持自己的立場。當幾乎歐洲的每個心理學家都沉迷於研究各種根據馮特經典的銅球實驗演變而來的奇怪實驗時,詹姆斯仍穿著他的紅格紋褲子遊蕩在哈佛校園裏,鼓勵學生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他的堅持沒有白費。如今,翻開一本當代心理學課本,你很難發現關於馮特或者他的銅球的記載。然而,詹姆斯的思想至今仍然被廣泛引用。並且,他被視為當代心理學之父,其代表作《心理學原理》1890年首次出版以來,就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具文學性、最具啟發性、同時最具聰明才智的心理學書籍”。並且,此書現在仍是行為學研究的必讀書目。哈佛心理學係將其建築命名為“詹姆斯樓”,並且每一年心理學協會都會頒發“威廉·詹姆斯獎”,獎勵在心理學領域作出最傑出貢獻的學者。

詹姆斯最傑出的貢獻,也許應該是他發現了大部分人認為理所應當的現象背後的秘密和實質。1892年,他反思了了解人類心理的方法的重要性,並且舉了一些例子,說明當時引起他注意的一個現象: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引導詹姆斯創建了他最有爭議同時也最具革命性的理論,扭轉了我們對人類思維的理解。

19世紀80年代末,詹姆斯將其關注點轉到情緒與行為的關係上。在不諳此道的人看來,這個主題對一位世界知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而言,是一個奇怪的選擇。

常識告訴我們,某些事件和想法會讓你產生某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反過來會影響你的行為。舉例來說,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深夜走在一條完全沒預想到的黑暗街道上,或者突然被叫進老板的辦公室得知自己工資得到提升,或者突然記起你五歲時有一次從樓梯上摔下去。也許黑暗的街道讓你感到焦慮,漲工資讓你感到開心,摔下樓梯的回憶讓你感到心煩意亂。最後,這些情緒影響了你的行為。感到害怕,你可能會出汗;感到幸福,你可能會微笑;感到心煩,你可能會哭泣。從這個角度來看,感覺和行為之間的聯係很直接,並無什麼特別。

然而,詹姆斯此前對某些貌似“直接”的心理現象作過的研究使他清楚地意識到,傳統認知可能是對人們極大的誤導。以其關於記憶的研究為例,多年來,理論哲學家們認為記憶的運作原理與肌肉一樣,記得越多,記憶力就越強。詹姆斯懷疑這個理論的精確性。為此,他花了8天時間,記錄自己背誦雨果的詩作《撒提爾》前158行的時間,發現背誦一行平均需要55秒鍾。然後,為了進一步鍛煉自己的記憶“肌肉”,此後30天中,他每天花20分鍾背誦彌爾頓的長詩《失樂園》。詹姆斯假設,如果真的是“記得越多,記憶力就越強”,那麼他回過頭再去背《撒提爾》後158行詩時,背誦時間應該有所縮短。然而,他發現背誦後158行詩所花的時間,竟比之前背誦的時間還長。因此,“記憶就像肌肉”這個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

詹姆斯想要探究,在人們對情緒的這一套習以為常的理論之外,是否還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性。於是,他開始了對於“人們如何判斷別人的情緒”這一問題的科學探索。

請看下麵這張圖片,試著揣測圖片中這兩個人的感受。

請接著看下麵這張圖片,試著揣測圖片中這三個人的感受。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練習非常簡單。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第一張圖片中,兩個人都非常愉快,沒準兒他們一見傾心或互有好感,感到在一起相處非常快樂。第二張照片很明顯會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大部分人會認為,這一組人正在為某事擔心或者很焦慮,他們中至少有一個人看上去需要好好放鬆一下。

這個簡單的練習其實是以極富傳奇色彩的自然學者查爾斯·達爾文於19世紀中葉首先開展的一個實驗為依據設計而來。達爾文一生共發表著作22部,包括其石破天驚的巨著《物種起源》,以及不那麼著名的大部頭作品《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1872年,達爾文發表了一部名為《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的作品。這部作品很有意思,描述了世界上首個關於情緒的心理學研究。

一個名叫紀堯姆-本傑明-阿曼達·迪歇恩的法國醫師之前曾經通過電擊誌願者麵部肌肉的方法研究人的麵部結構。當達爾文看到迪歇恩實驗的照片時,他對迪歇恩輕易將誌願者的麵部表情與特定情緒聯係起來的做法深感震驚。他對此產生了興趣,向自己的朋友們展示了迪歇恩實驗的幾張照片,讓他們推測照片中誌願者的情緒。他的朋友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某些表情與某些特定情緒聯係了起來。實驗證明,通過麵部表情判斷別人情緒的能力是根植於人腦的。而人的表情蘊涵著不同的能量,擁有正能量的人,更常展現出欣喜、歡悅的表情。

詹姆斯研究了達爾文的實驗,將其作為自己關於情緒的新理論的研究基礎。達爾文的實驗告訴我們,人們精於通過麵部表情判斷別人情緒。詹姆斯由此想到,人們自己對情緒的感受是不是也基於相同的原理呢?他推測,就像人們看到別人的麵部表情後能推測出別人的感受一樣,人們可以控製自己的表情,繼而決定自己應該感受到哪種情緒。

起初,詹姆斯認為情緒完全是人們觀察自己表情後產生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們微笑從來不是因為他們快樂;相反,人們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在微笑。(或者我們也可以用詹姆斯自己更具詩意的說法來解釋這一革命性的假設:“看到一隻熊後跑開,這不是因為你害怕它;相反,正是因為你跑開了,所以你才害怕那隻熊。”)詹姆斯對人體本能的反應與情緒的形成作了明確的區分。他認為,受到刺激時,人的身體會出於本能作出反應:也許是將手從火焰上拿開,也許是聽到笑話後微笑,也許是看到一隻憤怒的熊後人的雙腳立馬作好奔跑的準備。然而,情緒是在人腦觀察到人體反應後經過瞬間判斷形成的:看到熊,身體出於本能作出奔跑的反應,然後大腦作出判斷:“我害怕了。”當代許多對於詹姆斯理論的闡釋都認為:情緒和行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正如正能量和負能量也會相互轉化一樣。舉例來說,人們微笑是因為快樂,同時人們也會因為微笑而變得更加快樂。

詹姆斯從來沒有正式檢測過他的這一理論,因為他覺得做實驗這種方式很無聊,並且對學術研究也沒什麼益處(“一想到心理學要牽扯到黃銅製造的實驗器具和代數運算,我就感到不寒而栗”)。然而,他是一個熱情的實用主義者,他抓緊時間,探索了這一理念的應用可能性。

行為決定情緒這一觀念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對某種情緒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或者就像詹姆斯曾經說過的那句名言一樣:“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你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我將這一簡單而強大的主張表述為“表現”原理(請看後附的表格)。

詹姆斯的這一理論無疑是他眾多理論中最受他本人青睞的。在一次公開講話中,他將這一理論的潛力描述為“瓶中的光火”,並且熱情地說道:“……令人感到愉快的最自主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讓人愉快地坐著,愉快地環顧四周,仿佛已經很愉快了地行動和說話……與壞情緒抗爭隻能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壞情緒上,使其更牢地刻在人們的心裏。”

詹姆斯的理論受到了同時代其他心理學者的批評。馮特坦率地譴責了這一理念,將之稱為“對心理學的淺白解釋”,並提出了自己對情緒的理解,認為情緒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感受層麵無法解釋的過程,與智力層麵的感覺相通”。

詹姆斯為自己的主張進行了辯解,但是這一理論對於他那些傳統守舊的同事來說實在是太激進了,因此很快就被束之高閣,貼上了“超越時代”的標簽。

這一擱置,就是六十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一個名叫詹姆斯·萊爾德的青年學者在羅切斯特大學從事臨床心理學的博士研究。在一次培訓中,他被要求在導師通過單麵玻璃監督的情況下與患者談話。談話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浮現出一絲不同尋常的微笑。萊爾德對此產生了興趣,想要知道當患者作出這一不尋常的表情時心中的感受。

萊爾德開車回家的時候一直在心中回想這次談話,對那個微笑產生了愈發濃厚的興趣。最後,他也擠出了一個同樣的表情,試圖發現患者在作出這一表情時的感受。結果,他驚奇地發現,這個微笑使他立馬快樂起來。他又試著皺了皺眉,發現自己馬上又變得悲傷起來。萊爾德駕車回家路上的這個微笑,改變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晚上回家後,他徑直走到書架前,查找關於情緒的相關心理學理論。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萊爾德仔細閱讀了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意識到這一理論也許能夠解釋回程路上的那個微笑讓他變快樂的原因。他還驚奇地發現這一理論已被歸為曆史,從未有人對它進行合理地驗證。為了驗證這一理論,萊爾德將一些誌願者請到自己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報告自己的情緒。根據詹姆斯的理論,與皺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應該感覺更快樂,更能傳遞內心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