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經受不起壓迫,終於揭竿起義,川蜀先亂,雲間府,瀟府,湘府隨之暴亂,炎靈帝楊靈遷都江北府師杭城,遷都一年後崩,年僅三十一歲。
楊靈雖然經常遊戲後宮,但卻並無一子,僅有三個女兒,為使炎朝中興,三朝元老,丞相張甫於藩王中精挑細選出了鎮南王楊少傑做為皇位的繼承人。
楊少傑也十分有魄力,直接宣布不辦登基大典,他以攝政王的身份監政,待天下太平後再辦。
經過眾臣的爭論,最終同意了楊少傑的意見。
這位鎮南王做事雷厲風行,剛剛上位就和張甫一起對三省六部展開了大清洗,上至尚書,下至小官革職的革職,抄家的抄家,一年來,殺的人頭滾滾,殺的師杭血流成河。
這麼一來,三省六部就差不多空了。
這天早朝,隻有張甫,禦史大夫,代門下令,吏部尚書劉變,太師,代中書令,戶部尚書高鼎等稀稀拉拉二十幾個人到了場。
楊少傑並未坐龍椅,隻是坐在一把金交椅上,看著眼前眾臣,說:“各位愛卿,非是朕愛殺戮,實在是六部群臣欺朕,欺這天下百姓!如今三省六部已空,孤王欲將天下英傑收入囊中,以填朝臣空白,不知諸位可有良策?”
張甫執笏板出列,說:“殿下,老臣有一策,請殿下恩準。”
楊少傑說:“丞相請講。”
張甫道了聲“是”後,回看朝中臣子,說:“殿下今以攝政王之名,行天子之實,乃糊塗之舉,不更年號,不改政策如何使天下百姓安心?故老臣首先建議殿下擇良辰吉日登基稱帝。”
“其次,今乃危急存亡之秋,科舉人才耗時費力,不妥,故臣再建議殿下布皇榜,召英傑直接入京殿試,殿下慧眼識珠,定能將英才盡數收入囊中。”
一番話盡,楊少傑點點頭,說:“張相果然不愧賢相之稱,就這麼辦吧。”
“不過,稱帝就算了,今天下未定,百姓還活在水深火熱中,孤王就算位尊九五也心有不安,還是算了吧,待還於舊都時,孤王再稱帝。”
聽完這些話,張甫“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殿下,龍為龍,蟒為蟒,龍蟒豈可混為一談?殿下為攝政王,雖行了天子之實,但身披的還是蟒袍。”
“黃袍一日不加殿下之身,縱功蓋始帝雲皇又如何?殿下不過是權傾朝野的藩王罷了。”
“但黃袍一旦加了身,百姓便不會對咱們離心離德,相反,他們會很期待殿下為他們撥開雲霧,重見青天。”
“殿下,不是臣非要您高居九五,而是居了九五才能名正言順的治天下萬民。”
“臣敢斷言,如果殿下禮賢下士,寬以待人並減輕百姓負擔,叛軍定會自行瓦解,請殿下斟酌。”
又是一番話盡,楊少傑陷入了沉思,說:“丞相所言不差,但一個皇位真的如此重要嗎?”
與張甫,劉變並稱三賢的高鼎也出列下跪,道:“殿下,張相所言甚是,自古以來,帝是帝,王是王,王再賢能再有權也隻是王,而皇帝再昏庸再是傀儡也是帝,二者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