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是運用事實和道理論證某種觀點和主張,或者反駁某種觀點和主張的一種文章體裁。下麵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高考議論文寫作要領,歡迎閱讀。
要領一,論點要鮮明
議論文是運用事實和道理論證某種觀點和主張,或者反駁某種觀點和主張的一種文章體裁。寫議論文的時候,文章的觀點,也就是論點必須鮮明、集中,使人一目了然,最好在文章的開頭,用具體的一句話,將中心論點擺出來。
要領二,論據要充分
議論文的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能夠成立的事實或道理。
議論文的論據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是經過證實的實例,包括典型事例、史實、數字等。道理論據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道理,包括導師論斷、格言、諺語、原理、定律和公式等。
選擇論據要注意真實、充足、典型和新穎。論據不真實,論點無法成立。論據不充足,不能充分說明論點。論據不典型,難以產生讓人信服的力量。典型的論據雖不是人所共知的,但也應該是能夠被人接受令人信服的。因此,我們常常使用名人的事例或名人的言論作為論據。論據不新穎,讀者讀來會感到平淡無奇,提不起閱讀的興趣。一些同學使用論據,雖然是名人名事名言,但不是艾因斯坦,就是愛迪生,要不就是居裏夫人等一些“老麵孔”,令人興味索然。新穎的論據,讀來令人拍案叫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要領三,論證要深入
要讓論證能夠深入,應該從以下三方麵努力。
1、要學會對論點進行分解。對論點進行分解,就是在中心論點的基礎上,提出幾個與中心論點相關的分論點。
2、要采用合理的論證結構。議論文的結構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步驟,這種結構表現在文章中,就是序論、本論和結論這三個部分。議論文的結構常見的是“總──分”“分──總”和“總──分──總”的形式,也就是論證的層次之間,先總說後分說,或是先分說後總說,或是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是最多見的。
3、要采用多樣的論證方法。寫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實論證法(例證法)、道理論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類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因果論證法、層進論證法、引伸論證法(歸謬法)。
在寫議論文的過程中,學生使用比較多的是例證法和引證法。使用最方便,表達效果最好的是對比論證法。
要領四,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例證。
中學生寫給材料的議論文常用的是例證法,不少同學總是說找不到合適的例子。這和同學們閱讀量不足固然有較大的關係。不過,能否舉出恰當的事例來,更多的取決於眼力如何。如果勤於思考,發現的機會就多,即使閱讀量有限,也不至於山窮水盡。不說其他,就說語文課本,從初一到高三,十二冊書就該是個寶庫,關鍵在於你會不會運用,善不善發掘。如果再把範圍縮小些,我們中學階段學過的古文有近百篇,就以這些古文作為素材,也夠豐富的了。有些文章,像蘇軾的《石鍾山記》、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既是妙文,也是佳例,作文時可直接把蘇軾的“夜以孤舟臨絕壁下”,王安石的遊褒禪山洞半途而廢等作為對有關觀點的實證。但更多的情況,還是要靠動腦筋挖掘。比如《五人墓碑記》寫到“匹夫有重於社稷”,如果把它與《曹劌論戰》中的“肉食者鄙”結合起來,借以論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的動力”,不失為一個說服力很強的例證。《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不拘一格用人才,委宦官的門客藺相如以重任,無疑值得稱道;而廉頗的愛國精神一點也不遜於藺相如,他在送趙王去澠池時說:“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稍有點古代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很不平常,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忠勇愛國。而切合2003年高考全國卷話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的古文材料,至少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妻、妾、客對鄒忌的情感影響了他們對鄒忌之美的認識;《觸龍說趙太後》中趙太後對兒子的情感有一個由“近”愛到“遠”愛的變化過程,對兒子做人質這件事的認知也有一個由短淺到深遠的發展過程;《觸龍說趙太後》中觸龍改變太後認知的方式值得咀嚼,這種方式就是打情感“親近”牌,“情感共鳴”牌;《屈原列傳》中楚懷王對屈原的“認知”“處理”受感情親疏的影響,而這種親疏又決定於他是否內惑於鄭袖等人;晉武帝對前朝舊臣李密有一份疏遠之情,在《陳情表》之前,他對李密最主要的認知是懷疑其有二心,但《陳情表》使晉武帝在感情上對李密親近了,當然也就能逐漸改變武帝對他的固有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