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自從納入大漢管理之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剛開始是雙方貿易開始變得更加公平。原本十隻羊才能換得的鹽現在一頭就能換得。而且鹽的質量比以之前的還要好,陶瓷、絲綢、茶葉甚至是香料等奢侈品價格也比起以往更加親民,就算是普通牧民也能夠消費得起,不僅如此原本大漢嚴禁出售給他們的鐵鍋也開始大大方方的擺在明麵上售賣。匈奴子民再也不用一直吃烤肉,能夠品嚐傳說中大漢天子發明的鐵鍋炒菜,沒有那種煙熏味食物的口感都好上不少。
由於草原是一片廣闊的新市場,商人們紛紛湧向草原做生意。不同於之前對生命財產的擔憂,如今的草原子民遵紀守法,還能歌善舞,雖然賺的比以前少了,但是稅收也相比之前少了很多,加上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所以商人們紛紛選擇從草原繞路去歐洲做生意。還是從敦煌開始,隻是從沙漠到草原的路線轉變讓商路更加安全可靠,久而久之匈奴王庭和西域恢複了活力,甚至比之以往更加繁榮。
混凝土研製成功的時候陳睿考慮到遊牧民族的特性,讓人調查了幾個水草豐茂的聚集點,然後讓工人在附近建了一排小平房,還配了簡易的家具,牧民們到這些地方放牧時就不用再帶那麼多的行李,混凝土房安全性也比帳篷可靠不小。有些牧民直接準備了幾套生活用品,放在小平房中。每次放牧長則小半年,短則一個月就會換一個地方,每次都帶那麼多行李把他們累的不輕,關鍵不是帶的過程而是布置的過程累,試想一下沒過幾個月就搬家一次你累不累。
因此這些小平房一建起來就收獲到廣大牧民的一致好評,草原子民對大漢的認可度再一次增加,加上不限製雙方通婚,現在匈奴除了生活習性外基本上和漢人相差不大。
陳睿也考慮移風易俗,草原上還有很多陋習,但是這一過程容易發生衝突而且耗時漫長,現在的資源都是為了統一全球做準備,因此也隻能暫時擱置,相信後人的智慧能解決這些事。畢竟漢文化的同化能力不可小覷。
免去了搬家的苦惱之後牧民們轉移的越來越快,一旦牧草吃的差不多了就立刻轉移,慢慢的他們的牛羊也數量也變得更多,原有的草場已經滿足不了他們,於是就開始向東放牧。東邊是鮮卑人和高句麗的地盤啊。剛開始三方都沒有察覺,時間久了鮮卑人就察覺不對,就在經常被匈奴人放牧過的草場蹲守。沒想到真被他們發現了幾波牧民來放牧。於是二話不說就把牧民殺了,牛羊全搶了。
有個機靈的牧民從屠刀中逃了出來,奔襲了上百裏路回到部落彙報了這件事。部落首領前腳剛出發向烏日圖彙報這件事,沒想到鮮卑人嚐到甜頭了就立刻殺向匈奴的地界,整個部落被屠戮一空。不僅如此他們還劫掠了附近的幾個部落,直到方圓百裏沒有部落才罷休,有幾個幸存的牧民立刻向周圍的大部落求援。
烏日圖原本以為隻是匈奴人進入鮮卑的領地他們才下此狠手,這些情況在原來的草原上是很常見的,於是就下令讓牧民不得越界。沒想到命令剛下發沒多久就聽到了鮮卑深入領地屠戮子民的事情,匈奴人本就生性衝動,沒有向當地駐軍報告就自發組成部隊向鮮卑殺去。
匈奴內部和平發展了進十年哪裏是經常廝殺的鮮卑人的對手,沒多久烏日圖就被鮮卑人打敗要不是匈奴一方都裝備馬蹄鐵,而且烏日圖也有意識的往石頭多的地方跑可能就全軍覆沒在鮮卑了。
但是鮮卑人沒想放過烏日圖等人,就慢慢吊在烏日圖後麵,還是不是嘲笑烏日圖是個軟蛋,好好的可汗不當,給漢人當狗。原本匈奴可是能夠和鮮卑分庭抗爭的存在現在被追的如喪家之犬。烏日圖牙齒都快咬碎了,但是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如今馬上三件套在草原上早就不是秘密,要不是鮮卑人缺鐵,不能裝備馬蹄鐵,說不定自己等人就真的逃不掉了。
烏日圖等人慌不擇路沒有逃向匈奴內部,反而一直在外圍躲避。眼看鮮卑人追得越來越近,自己一方已經筋疲力竭。正向死也要戰死,調轉馬頭做最後的反抗時。駐守匈奴的班彪趕到,擊退鮮卑。班彪原本在草原上訓練,並沒有帶上新裝備的火槍,這玩意現在造價還比較高,不能經常用作訓練,隻能每隔一段時間練一次。但是刀箭盔甲是樣樣齊全,所以上來就碾壓了鮮卑。
事後班彪詢問事情來龍去脈,得知事情緣由之後就勃然大怒,把裝備給烏日圖等人換上,然後寫了個急報給長安就向鮮卑殺去。匈奴人無愧與馬背上的民族這一稱號,雖然換上了十幾斤的裝備(輕騎兵主要是弓箭),但是在馬背上的動作一樣行雲流水。大漢在這邊的守軍已經裝備上了火槍,但是弓箭和刀一樣帶著。初期的火槍射速是比不過弓箭的,但是射程則高上不小。至於準度在大規模戰場上隨便操著對麵射都能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