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結尾——之一

宋初。

978年春三月,吳越王錢俶、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從水汽淋漓、輕綠點點的南方,相繼入覲宋廷。

趙光義賜金賞銀,禮遇優渥。

四月。終日膽戰心驚地朝貢往來、累歲不絕的陳洪進,迫於北宋劍拔弩張的局勢,拱手向趙光義獻上了漳州、泉州的版圖。

吳越王錢俶,被推上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他不得不即刻做出抉擇——是當眾宣布放棄水網密布的江浙平原?還是繼續裝聾作啞,維持目前局勢?

最痛苦的選擇開始了。在汴京美麗的、江南式的華麗大居裏,他寢食難安。

最痛苦的選擇似乎已成為過去。使他殫精竭慮的決定終於做出——他決計放棄。放棄吳苑宮前重瓣桃已經盛妍、平屋樓舍邊桑林竹叢已經酥膩的國土,放棄前朝天子遺下的玉璽龍袍,以及中朝皇帝封賜的“吳越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稱號。他隻求解甲歸田,回到吳儂軟語的浙水濱,終享天年。

宋初散落的小國裏,吳越向以恭順著稱。趙光義故作姿態,拒絕了這份納土歸田的表文。

吳越王遲疑了。他何嚐真心放棄江山?他納土是為了什麼?他多年的“辛苦”“恭順”,不就是為了把社稷從戰爭之中搶救出來,不就是寄望於中朝的體恤而存一方山水嗎?現在的結局,正是他孜孜以求的。

事實上他已別無選擇。不管他怎樣抗爭,吳

越絕不會因此獨存於宋一統的天空下。趙光義絕不會因此而放棄甲兵樓櫓之戰,五代十國的帷幕,注定要被拉下。

天下將定,一隅必不能終守。

他走投無路。公元978年五月,驚悸惶恐的錢俶,再次恭敬地奉上了納土表文,曆數“獨臣一邦,僻介江表”的彌天大罪,“願以所管十三州,獻於闕下執事”以贖罪。

趙光義笑靨燦燦,收下了吳越一派平疇,遍地桑麻,自錢鏐得國,曆五世共八十一年的江山。吳越亡。

瞻望未來,趙光義眼前出現了無限而輝煌的遠景。拖延和對抗都無濟於事,中國統一的潮流,澎湃向前。

趙光義伐北漢。

979年,太原城上空爆起黑色的狼煙。北宋大軍在潘美的率領下,數道挺兵。衝天大火,激蕩著太原這座沉悶衰敗的老城。

北漢主劉繼之馳書求救於契丹。趙光義跨上戰馬,親赴浴血的沙場。

宋、遼大軍遭遇白馬嶺。契丹自恃驍勇,爭先渡澗。宋軍不甘示弱,瘋狂撲殺而來。猛烈的攻勢使契丹潰不成軍。

契丹大敗,倉皇回遁。

北宋雄師向太原城的方向,縱奔而去。

公元979年五月,一個血色的黃昏。太原城千瘡百孔的城門洞開,北漢主率臣僚官屬、皇親國戚,奉表請降。

五代十國的曆史,在這個東風怡人的晚上,宣告結束。

翌日,黎明。大西北的太陽從天空燦爛升起,大壇大壇的烈酒從禁

城扛出。趙光義親登城台,張樂設宴。城台下,是大片大片浴著朝陽的、縞衣紗帽的脊背。

高天闊地。後主死後不到一年,趙光義親自迎接了中國統一的第一輪太陽。

結尾——之二

在開封西門,在長長的西環城路的盡頭,在宋宮遺址的西北角,有一座幽靜的、充滿田園耕作氣息的小村莊——孫(遜)李唐莊。

1986年初冬,一輛大客車載著滿車學人,來到了這片印滿曆史轍印的小村莊。這些來自全國各地參加李煜研討會的專家、教授,在汴河橋頭駐足徘徊。

汴水默默地從村頭流過。依水而築,東風也曾颯颯的小樓,已經不見了。秋風庭院中苔蘚也曾侵階的土地上,幾個農人在默默勞作。一陣拖拉機的轟鳴過後,天地間立刻揚起一片渾黃的塵沙。

歲月的滄桑,洗滌了一切。曆史的沉重感,真實地記錄在這片黃褐的土地上。

一千多年前,李煜曾在這裏度過了一生中最慘蹙的年頭,杜鵑啼血般吟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最感慨、最動人的詞章。

從那時起,他的名字便從汗牛充棟、紛蕪駁雜的編年史中跳出來;從五代十國無數小朝廷、小君主寂寞的宿命中跳出來,鮮活在中華民族發黃的文學史籍中,鮮活在歲月變遷、星漢燦爛的永恒時空裏。

他的著述豐厚。馬令《南唐書》說他“著雜說百篇,時人以為可繼典論”。《徐公

文集》稱他在“國步中艱以後,有禦製雜說演樂記、論享國延促、論古今淳薄、論儒術”等作,“勒成三卷,而三卷之中,文義既廣,又分上下焉。凡一百篇”。

可惜,他的這些皇皇大劄,竟如同他也曾在寒夜聽過砧聲的“深院”一樣,在曆史興亡的煙雨中,散佚殆盡。

後人卻從《佩文齋書畫譜》援引的《墨池瑣錄》中,輯出他精彩的《書述》(他首創的“拔鐙法”,也被《書苑菁華》所引);從徐鉉的《質論序》中,追尋他“文可考者”;從馬書《後傳》中,選出了他那篇哀淒婉豔的悼周後誄文;從陸書《從善傳》中,覓到了《卻登高文》。

人們在古史典籍中披沙揀金,奢望撿拾到他的每一點文字,或他殘留的哪怕是一個字的墨寶。

他還有“詩一卷”,失落在曆史的荒原中,無從尋覓。如今我們隻能在《全唐詩》中,讀到他僅存的十八首,以及“斷句十六件”。

他的詞從10世紀的中國,吟唱至今,依然魅力無限。當年,他的舊臣燃一盞青燈,光焰若豆,把影子幢幢印在壁上,讀他的詞而潸然淚下。到了南宋,李清照讀他的詞而淒淒慘慘戚戚,詞風頗得後主三昧;曆史輾轉到了清代,更有納蘭性德深諳後主詞精髓,寫詞和血融淚,情深無限。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的炮響,震驚了苦難的中國。在強烈

的國破家亡的痛苦中,他那傷懷故國的名句,又激起了愛國學人“借李煜的亡國之痛以激勵國人憤起抗日”的鬥誌。

他的詞,被後人爭相傳誦,抄寫刻印。其中,南宋紹興間的輯本,曆經戰亂、災荒、流年、寇盜的肆虐,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國學大師王國維據此又從其他書籍中補尋出十二首,收入了唐五代詞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