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說(1 / 1)

我們要想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則我們一定先要了解一個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慧,是否值得我們崇拜信奉?以及我們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痛苦?我想:這是我們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課題。

因為我們信仰宗教,不單是暫時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而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信仰宗教的時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曆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經清淨?本身是否已經解脫?這些問題,都不容許我們忽視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紀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誕的地點就是被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古國之一的印度,這是在中外曆史上均有記載的。所以,我們決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來去無影無蹤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視為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時間、地點,更有生養他的父母,他經過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終究完成一位大智大覺的完人!這是中外的學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認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亦在人間。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他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舟航。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淨不染,他解脫了世間上一切束縛煩惱,他己經遠離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說法四十餘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指示我們應行的大道。他所留在這人間的佛法,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投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當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高模範。

救世主釋迦牟尼佛是世間上最崇高偉大的聖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傳至今日,雖然已遍及全球,但遺憾的是宣揚聖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談,而忽略了佛陀應化在世間上的精神。理論超過現實,都沒有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唯有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PS:佛教非宗教,方便而說;

“佛教之教,從方便說亦仿佛是宗教。以佛之身是從大覺果海中流出之應化身,等於人而人見之,等於天而天親之,等於諸類而諸類拊之,故名平等示現之千百億化身;而真身無相,而超越諸相,此有似宗教之“神”也。佛所說法,為超過三界之理,有似於天啟之聖經;而佛教之塔廟、經像,僧眾儀式,亦似各宗教之有儀製;故佛教亦有引人入勝,起人信仰之宗教功用也。然佛教與其他宗教有大不同點,則在度與佛平等之眾生,入於平等自由之域耳。若其他宗教,則別有一種特出之“神”,超然於人,而不可與人平等。佛雖亦為超出一切之大覺者,但承認眾生即為未成之佛,佛雖先成,不過為三界萬物之大覺者,而非三界萬物之創造及主宰者。並說三界萬物,皆眾生心造,即前所講世界萬有,皆眾生之共業別業所造成,故亦可由自心而改造,而異於他教之不平等不自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