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後又自稱牧翁、蒙叟、東澗遺老、絳雲老人、敬他老人等,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崇禎時官禮部右侍郎,被誣革職。南明弘光朝官禮部尚書。清兵南下降清,官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任職六月,以病告歸。秘密反清,與鄭成功有聯絡。因與黃毓祺反清案牽連入獄二年,始赦歸。學問淵博,為清初詩壇領袖人物。有《初學集》《有學集》《列朝詩集》等書。

留題秦淮丁家水閣①(錄一)

苑外楊花待暮潮②,隔溪桃葉限紅橋③。夕陽凝望春似水,丁字簾前是六朝④。

【注釋】

①此詩原題為《丙申春就醫秦淮,寓丁家水閣,浹兩月,臨行作絕句三十首留別,留題不複論次》。丙申:順治十三年(1656),詩人就醫秦淮。據此題第二十二首自注:“餘就醫於陳古公。”陳古公即陳元素。據陳寅恪《柳如是別傳》釋,此次就醫,或暗中商議接應鄭成功事。浹:滿。②苑外:指不在身邊。楊花:楊即柳,暗指其妻柳如是。潮:用李君虞《江南詞》“早知潮有信”意。③桃葉:桃葉渡。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相傳為晉王獻之送妾桃葉處。紅橋:在揚州。此為泛指。④丁字簾:地名,在南京秦淮河利涉橋邊,

明時為樂戶聚居處。六朝:因秦淮為六朝繁華地,故以六朝借指秦淮河,並寓興亡意。

【鑒賞】

初看,分明是一首春日景物詩。其實,句句有寄托興會,說懷人可以,說憂國可以,又總纖痕不露,的確是斫輪高手風範。

前二句,寫“楊花”待潮,“桃葉”隔溪,都是針對妻子柳如是而言的。這是曲折地告訴柳氏,一切平安,不久當歸。

後二句,寫“夕陽凝望”,秦淮如昔,則是針對時勢的。“春似水”,時已逝,明亡了,六朝亡了,秦淮風月依舊,這是讓人十分傷懷的。

兩層畫麵相疊,思親思國或愛親愛國之意,隱隱透出。這就是錢牧齋遺臣孤子綿綿不盡之情。

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軼符,晚號大樽,鬆江(今屬上海)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選紹興推官,與夏允彝創立“幾社”,與“複社”相應和。北都陷,任南明兵科給事中,上疏論防守要策,不聽,辭官返裏。清兵入南京,遁為僧,名信衷。順治三年(1646)祖母卒,遂一無牽掛結太湖兵以抗清。兵敗被拘,在押向南京途中投水自盡。乾隆時諡“忠裕”。有《陳子龍詩集》。

渡易水①

並刀昨夜匣中鳴②,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③。

【注釋】

①易水:源出河北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與拒馬河彙

流。②並刀:並州出產的刀,以鋒利出名。此處泛指寶刀、寶劍。③荊卿:荊軻。戰國衛人,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故稱。謀刺秦王不成,死。刺秦前與客相別於易水,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鑒賞】

自古及今,詠歎荊軻的詩不計其數,但多為文人空論。事不關己,泛泛而言,褒貶皆與詠歎者無關。陳子龍終於做成了烈士,而且他還是死於滾滾清流的。因而,他的《渡易水》詠懷荊卿,發於真情,自與一切文人浮言不同。

古人相信,寶劍為靈物,人劍相感,可以在匣中自鳴為聲。寶劍一鳴,即提醒主人,應該仗劍而起了!這首詩入句即言“並刀昨夜匣中鳴”,這是古今相感,荊卿與詩人靈息相通所致。“燕趙悲歌最不平”句,納古容今,是曆史遺憾與現實渴望呼應的回音。三、四句,回到現實,易水潺湲,天青草碧,但是再也找不到荊卿那樣的壯士了!“無處送”三字,承襲燕太子送荊軻舊事,實際的意思即“無處尋”。

世無荊卿,燕趙大地獨留易水東去。英雄成全了易水,易水卻並不能成就英雄。陳子龍的精神悲劇有如誇父逐日,激憤不已,終無所成。最後,他隻好自化長劍,甘做犧牲,完成對英雄的擁抱。

這是一首洋溢著英雄主義的詩歌,何時再有英雄相送於易水?

吳偉業

吳偉業(

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移太倉(今屬江蘇)。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翰林編修,後任東宮講讀官。南明福王朝任少詹事,任職二月辭歸。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祭酒。母喪南歸,隱居終老。工詩文,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

蕭何①

蕭何營私第②,他年畏勢家。豈知未央殿③,壯麗隻棲鴉。

【注釋】

①蕭何(?—前193):秦末沛縣(今屬江蘇)人。助劉邦滅秦剪楚,積功為相,封酂侯。②私第:私宅。③未央殿:漢宮名,即未央宮,天子居處。未央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蕭何監造。

【鑒賞】

蕭何雖為一國之相,但不治私第。其憂慮在於,子孫若不肖,再豪華的宅第也會被“勢家”奪去。這首詩以未央殿終隻剩“棲鴉”,揭示王朝衰歇將無可避免。儉以興家,奢以亡國,正反兩方麵的事例都很顯露。當然,漢朝的衰亡不在劉邦命蕭何築宮室。“未央殿”僅是一個王朝敗落的象征。君權高於一切,皇威重於一切,尚難永久保全,何況一家一族?

李漁

李漁(1611—1680),字笠鴻,號笠翁,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雉皋(今江蘇如皋)。明代考取過秀才,入清未應試。出身豪富,清兵入浙後家道

中落,移家杭州,又移南京,從事著述,或刻售圖書,又以家庭劇團南北演出。卒於杭州。有戲曲集《笠翁十種曲》,詩文集《笠翁一家言》,又有小說、雜著多種。

早行

雞鳴自起束行裝,同伴征人笑我忙①。卻更有人忙過我,蹇蹄先印石橋霜②。

【注釋】

①征人:旅人。②蹇:泛指驢馬。

【鑒賞】

俗語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首詩即寫了這麼一種我早、人比我更早的情狀。

中國人有雞鳴即起的習慣,故入句便點“雞鳴”。雞鳴一般分三次。頭遍,在午夜後不久;二遍、三遍鳴後,天才破曉。“雄雞一唱天下白”,是指雞叫三遍而言。詩人早歲遊曆各地,雞鳴上路,自非一次;“同伴”“笑我忙”,諒亦非一次。“卻更”句一轉,詩意翻新,“蹇蹄先印石橋霜”。雁過留聲,人過留跡,以“石橋”“蹇蹄”印痕顯示早行者,此時無聲,勝於有聲。

這首詩的藝術空間很大。一條道上,先先後後走著許多人,誰早誰遲誰前誰後呢?這魚貫而行的生命,時刻都在勉勵人們笨鳥先飛,勤者有成。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人稱亭林先生。少重經世實學,參加複社。明亡,參與抗清活動。康熙七年(1668)為山東“黃培詩案”牽

連入獄,經友人營救獲釋。清廷多次召修《明史》,皆拒絕,終身不仕,致力於經學研究。有《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

舊滄州①

落日空城內,停驂問路歧。曾經看百戰,唯有一狻猊②。

【注釋】

①滄州:在河北省,舊屬河間府。加一“舊”字,並非與“新”對,意為“老”或“古”。②狻猊:獅子。滄州城內開元寺舊有鐵獅子,高一丈七尺,長六尺。後寺廢,鐵獅子亦殘缺。

【鑒賞】

清順治十七年(1660)詩人北上謁明十三陵,歸途經滄州,作此詩,寄寓興亡之歎。

“落日空城內,停驂問路歧”,敘事含悲。“空城”,經戰亂後之慘象;“路歧”,或有窮途異縣、歧路他鄉之悲。三、四句“百戰”後“唯有一狻猊”的描寫,言外之意頗多。“百戰”是就數千年曆史而言,最近“一戰”必是清兵南下的侵淩。鐵獅子是滄州滄桑的唯一見證,反證了滄州人的巨大犧牲。

鐵獅子提供“鐵證”,控訴戰爭之罪;時在明清之交,詩人的遺民故國之思也是很明顯的。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山東桓台)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初任揚州推官,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詩名早著,倡“神韻”說,繼錢謙益後主清詩壇十餘年。擅長各體

,尤精七絕。有《帶經堂集》。

雨中度故關①

危棧飛流萬仞山,戍樓遙指暮雲間。西風忽送瀟瀟雨,滿路槐花出故關。

【注釋】

①故關:井陘關。太行八陘之一,在今河北井陘,為太行山要隘。關在山上,關口中央低,四麵高,形若井,故名。

【鑒賞】

康熙十一年(1672)詩人入蜀典試行經井陘關,作此詩。

一、二句,正麵描寫井陘關山高路險。兩句詩融彙了棧道、飛瀑、險峰、戍樓、暮雲諸景物;仰視高危,有不勝壓抑之感。這很真切,因為從華北平原西上太行,群山壁立,高聳雲表,確有步步登天之感。

三、四句,寫暮雨落花。“雨”是突然而降的,而“花”則早在雨前便已遍灑滿路。“滿路槐花”的景致,極有北方情調。槐花初開,綴滿枝頭,及落則表明暮春已到。

四句詩,前張後弛,前遠後近,前激情而後逸情,寫得十分從容有度。

許廷榮

許廷榮,一作許廷嶸,字子遜,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曾官福建武平知縣,有善政。晚年退居長洲陳墓,與沈德潛、王昶相往還。有《竹素園集》。

都下送同裏陸實君往楚中①

北上同為客,南還不到家。三年留冀北,十月下長沙。

【注釋】

①都下:都城。此指北京。同裏:同鄉。楚中:由詩句推斷為湖南。

【鑒賞】

四句詩,兩兩相對,

不但工整,而且自然。“北上”對“南還”,“同為客”對“不到家”,“三年”對“十月”,“留冀北”對“下長沙”,在空間轉換與時間推移中,詩人與陸實的“同裏”關係不變,情誼不變,思念不變。

這樣寫送別,完全跳出了悲情語境與囑托語境,隻講人生聚合,聚之喜,離之悲,不言已言。平淡到無“情語”,質樸到無“景語”,但情與景,卻又是嚴格規範好的。以“景”為例,北上之“北”,指北京,南還之“家”指蘇州,“冀北”指燕薊,“長沙”指湖廣,推敲之,則句句有景。景有了,同鄉同裏、同宦同遊之情自然難割難舍。意在不言中,情在不言中,這首詩深得含蓄之致,一旦傳誦,眾口稱讚。

葉肇梓

葉肇梓,字季良,江南和州(今安徽和縣)人。生平不詳。

橫江詞①

人道橫江惡,儂道橫江好②。不是浪如山③,郎船去已早。

【注釋】

①橫江詞:為李白所創樂府新辭。李白有《橫江詞》六首。橫江,亦名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與采石磯隔江對峙,古為要津。b“人道”二句:與李白《橫江詞》第一首一、二句正好相反。李白詩句是:“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③浪如山:化用李白上詩三、四句:“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鑒賞】

葉肇梓一首詩四句有三句來自李白詩,仍然詩

意新鮮,訣竅在於翻太白好惡之意,推出男女歡情。

李白詩說浪大不好,葉肇梓詩說浪大好,蓋因立足點不同。葉詩模擬“儂”的口吻,自然是“儂”的立場。浪大,船不可行,則“郎”便可多留些時日;郎留,則夫妻團聚,自然是“好”。

詩意允許翻新,翻新乃創造一格。隻要“巧”便是“好”。李白《橫江詞》後千年,葉肇梓同題賦詩,借太白詞,翻太白意,居然成功。這再一次顯示:人外有人,詩外有詩,景外有景,情外有情……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璉,字夏重,後改今名,字悔餘,號他山,又號初白,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內廷。十年後乞歸。家居十餘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病故。詩倡空靈,兼學唐宋,為清初大家之一。有《敬業堂詩集》《詞集》。

雨後

便從一雨望豐年,大抵人情慰目前。我比老農還計短,隻貪今夜夜涼眠。

【鑒賞】

久旱逢雨,稼禾蔥蔥,豐收在望,這是每一個農人都可以推定的年景。但詩人想的並不遠。他隻知道,無雨天熱,有雨涼爽,因而趁夜涼睡個好覺。這是一種極為真切而普遍的人生感受。

承認“人情慰目前”,承認“我比老農還計短”,從詩意上看是自嘲或自

剖;從詩法上看則是對比、反襯,用以突出“雨後”“涼眠”的舒適與難得。

這首詩描寫常景小情,以感受真、體驗真為特色。一場雨,降幾度氣溫,就可以改變人的情緒,這或許證明人太敏感、太脆弱,同時又證明人與環境的密切關聯。

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人。康熙年間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時已年過四十。任範縣知縣,又調知濰縣,多有惠政。乾隆十八年因請賑觸怒大吏而辭官。歸揚州,鬻書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畫工竹、蘭、石,書法自成一格,詩以白描見長。成詩、書、畫三絕。有《鄭板橋全集》。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①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注釋】

①年伯:同科考取稱同年,對同年中的長輩或父親稱年伯。中丞:清代指巡撫。大:表尊敬。包括:錢塘(今杭州)人,時任山東布政使。

【鑒賞】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的是竹子。借題竹,詩人表達了對人民的關切和同情。

入句寫聽竹。“衙齋臥聽”,大抵是在更深夜靜時。竹本無聲,竹聲來自風雨。故竹聲蕭蕭時,或正是風雨瀟瀟時。次句由“疑”字生發,真實自然。一句飛躍,自然之聲變奏為社會之音。

“些

小”句,自謙語,在詩情醞釀上有欲揚先抑之效。全詩結於“一枝一葉總關情”,妙在呼應了首句的“臥聽”,又坐實了第二句的“疑是”,因而關情之“情”是物情人情的合一。

題屈翁山詩劄、石濤石溪八大山人山水①

國破家亡鬢總皤②,一囊詩畫作頭陀③。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注釋】

①這是一首詩冊畫卷的題詩。題目點到諸人皆明遺民。屈翁山(1630—1696):名大均,字翁山,番禺(今屬廣東)人。明亡後曾隨桂王朱由榔抗清,失敗後在杭州出家為僧,能詩文,為“嶺南三大家”之一。石濤(1641—約1718):原名朱若極,明皇族後裔,入清後為僧,號苦瓜和尚,畫家,工書法及詩。石溪(1612—?):本姓劉,畫家,和尚。八大山人(1626—1705):本名朱耷,明皇族後裔,明亡出家為僧,畫家。②鬢總:鬢角。皤(pó):白色。③頭陀:和尚。

【鑒賞】

詩題提及的四人,皆為明遺民詩人、畫家。他們共同的思想傾向是忠於舊朝、不滿現狀。鄭板橋是明亡多年後出生的,他不是明遺民。但在清初,漢族文人是不受重用的。受歧視則必然尋求發泄,終於他從業已亡故的遺民藝術家身上獲得反叛的共鳴。

這首詩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一、二句對四位藝

術家的共同命運作總體掃描。“國破家亡”,衰年殘軀,寧可為僧,不失氣節;所謂“一囊詩畫”者,即自食其藝,不沾清國俸祿。大者(興衰)不可抗拒,小者(潔身)全憑自為,屈翁山等四人正可謂疾風勁草之士。

三、四句,仍然是對四個人生活狀態及精神狀態的詠歎,但因為職業相同,兩句詩已有了自艾自憐、自訴自歎的成分。“墨點無多淚點多”,是出新出彩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