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帝國之後的國家

僅僅幾年前,世界性的帝國體係似乎還牢不可破,影響或擾亂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政治結構在短時間內被徹底終結,在曆史上是不是絕無僅有的?

——魯珀特·埃默森#pageNote#0

帝國的時代已經終結,而且被徹底埋葬了。

——沃爾夫岡·莫姆森#pageNote#1

我們這個時代的帝國都很短命,但足以改變世界;帝國的滅亡是它們最不重要的特征。

——V.S.奈保爾,《模仿者》#pageNote#2

與古代帝國相比,現代帝國的國祚相對較短。古埃及延續了3000多年。相繼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的阿卡得帝國、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延續了約2 000年。算上此前約200年的共和國時期與西羅馬覆滅後的約1000年時間,羅馬也有近2000年的國祚。

現代帝國中,奧斯曼帝國的曆史最長,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超過了500年。俄國——算上蘇聯——從16世紀延續到了20世紀末,幾乎與奧斯曼帝國一樣悠久。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了兩大帝國——西班牙和奧地利帝國,加起來的延續時間也和俄國相當,盡管其與沙俄和蘇聯之間的延續性有所區別。大英帝國始於16世紀末,終結於20世紀中,但在18世紀末也經曆了一次斷層。法國與其他帝國相似,始於16世紀,但法蘭西第一帝國幾乎終結於18世紀,法蘭西

不得不在19世紀卷土重來,但在不到一個世紀後,第二帝國再次覆滅。

無論如何,現代帝國的壽命以世紀為單位——大約500年是其大限——而不像古代帝國以千年來衡量。這很重要嗎?現代帝國對世界的影響是否因此就不如古代帝國呢?當然不是。羅馬或許把自己當成了整個世界;古代中國將自己視作世界的中心。但兩個帝國離統治全球都有距離(倒是亞曆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國,盡管持續時間短,但比較接近世界帝國)。而這恰恰是區分歐洲帝國的地方,至少是歐洲的海洋帝國,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即使是奧斯曼帝國、俄國和哈布斯堡王朝也都處在一個由其歐洲競爭者創造的全球化局勢中。這些國家的思維模式與戰略部署都不得不顧及海洋帝國帶來的全球化影響。例如,克裏米亞戰爭的參戰國包括奧斯曼帝國、俄國、英國和法國,陸地和海洋的利益與觀念在此交織糾葛,而“一戰”和“二戰”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規模的戰爭。

歐洲帝國不是單純地想要采取全球化思路和政策。新的組織和技術力量賦予歐洲帝國世界霸權,讓它們的勢力能滲透全球。歐洲的陸軍和海軍、武器和軍事組織、工業和交通通信手段——鐵路、蒸汽輪船、電報和電網——賦予了歐洲統治地位,而其他文明,比如古代

中國,曾經幾乎在這些方麵都領先世界。而此時挑戰擺在了各國人麵前:要麼接受和適應歐洲的方式,要麼維持軟弱和落後的現狀。大多數國家選擇了西方化,而日本和中國也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基於本國的文化積累同時向西方學習。

但在過去的兩個世紀左右,歐洲帝國重塑了這個世界,那它們的覆滅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歐洲帝國不複存在之後,世界局勢發生了什麼變化?世界從根本上被歐洲化或西方化了,但歐洲如何接受自己已不再是世界或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主宰?這對它們自身的認知有何衝擊?當帝國最終(比想象的要晚得多)變成民族國家後,將產生怎樣的後果?

“非殖民化”,即失去或拋棄殖民地的過程,主要適用於海洋帝國,較少適用於內陸帝國,但有時同時適用於兩者。這一過程是痛苦的,甚至會帶來永久的創傷。#pageNote#3對於非宗主國的國民而言這無疑是痛苦的,盡管在名義上它們是受益者,因為它們是獲得獨立的民族國家。但作為帝國的一部分,它們又與帝國進行了割裂。從非歐洲國民的角度,有許多作品表現了這一曆史曆程,從弗朗茨·法農的諷刺小說《全世界受苦的人》(1961),到尼拉德·喬杜裏的傷感挽歌《一個不知名的印度人的自傳》(1951)。人們通常發現,在新的本地精英的領導下,前殖

民地民眾的生活未必會比在過去帝國時代時的要好。此外,帝國的統治者依然會通過非官方的各種手段對新獨立的國家施加影響(“新殖民主義”)。

本書關注的是帝國及其滅亡對統治民族的影響。各個內陸帝國在戰爭和革命的炮火聲中紛紛解體,大部分終結於“一戰”。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嶄新的民族國家土耳其,失去了全部希臘和亞美尼亞人口。在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的帶領下,土耳其開始了激烈的現代化和西方化的改造。土耳其人很快變得像現代的西方人:堅持世俗主義,崇尚科學,發展工業。土耳其前進的野心將帶來怎樣的結果尚且不明,但遭遇了複興的宗教勢力的強大阻力,即所謂“帝國的反擊”。這帶來了“奧斯曼複興”的說法,在土耳其學術界引發熱議,而多年來官方對此采取漠視態度,不願回答奧斯曼帝國究竟代表什麼,以及伴隨奧斯曼帝國的滅亡,土耳其到底失去了什麼的問題。土耳其占據地理要衝,土耳其文化對其邊境——大部分是蘇聯原先的領地——產生了重要影響,這讓有些人再次開始幻想出現一個大土耳其帝國,除了作為民族國家的土耳其的居民,還包括大量其他地方的居民。當然這會讓土耳其被排除在歐盟之外,而加入歐盟是土耳其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標。

在奧匈帝國的土地上,

除了此前獨立的國家,還出現了由前統治民族建立的新國家——奧地利和匈牙利。兩者都是帝國的簡化版本,都要麵臨權力與優越感銳減帶來的阻礙。奧地利人一度成為新的大德意誌的一部分,直到之後發生了災難性的後果,他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與未來。1945年後,兩國均將自己視作中歐小國,即使在冷戰期間,也充當了東西方溝通的橋梁。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懷舊情緒被正式摒棄,盡管還留存一絲驕傲和暗示,有人表示歐盟在某種程度上就類似哈布斯堡王朝。

匈牙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也經曆了艱難歲月,曾倒向法西斯主義,“二戰”期間站在納粹一方。戰後匈牙利成為共產主義國家,加入蘇聯陣營。蘇聯解體後的匈牙利加入歐盟,發展得也遠未讓人滿意。曆史的幽靈以反猶主義和極權主義的形式在匈牙利上空徘徊不去。與匈牙利不同,奧地利已在歐洲民族共同體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匈牙利似乎還在尋找定位,以忘卻自己曾是奧匈帝國統治者之一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