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帝回宮以後,魏太後與孟貴妃才發喪。
而後小殮,大殮,聞喪,上尊諡,到七月十二,梓宮發引,下葬皇陵。
七月十三,太平帝召集文武百官上朝,還特意下旨,讓嚴親王世子龍淵和勇親王世子龍澤也到場參加。
文武百官到齊之後,不等官員們上奏,太平帝命太監取出錄冊,而後下旨道:“念。”
錄冊上是這些年登記的,每日朝會遲到缺勤官員名字,一通念下來,數百官員倒有大半冊上有名。
太平帝而隨後下旨,將冊上錄名官員,拖出去殿外,按遲缺次數,一次領十杖,由太監監督,龍衛執行。
一時間大殿之外殺豬一般,痛嚎哭叫之聲此起彼伏,動地驚天。
完事之後,眾官員一瘸一拐地入殿謝恩。
太平帝賜他們平身,而後道:“今日朕打了你們,你們可有怨言?”
百官都道:“臣不敢。”
太平帝道:“古來先賢,常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誼,於是朕想起一首詩,乃是唐代女詩人李冶的《八至》,淵兒,你可知道?背一下給文武百官聽聽。”
龍淵出列,施禮道:“臣領旨,”說罷直起身子背誦道: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太平帝點頭道:“眾卿以為此詩如何?”
此時文武百官一大半剛被打了屁股,雖然龍衛手下有分寸,沒有將人打死打殘,不過也照量著有點傷筋動骨,各個疼痛難忍,低聲哼哼,哪裏還能說話。
其他如內閣三人,李道懸見太平帝突然打人,知道太平帝因為太後之死怨憤,這是在發泄心中怒火,他不想觸黴頭,於是閉口不言。
孟上賓與孔先覺因參天大契期間,太平帝處處針對儒門,此時又對百官大打出手,心中有怨,故而也不開口。
其他官員更是不敢說話,一時間場麵僵住。
這時魏訓出列道:“陛下乃是我大雲之日月,乃是我等臣下之君父,若君臣疏遠,定是我等臣子之罪過,還請陛下息怒,我等自當靜思己過,以求寬恕。”
太平帝道:“還是武德侯識大體,明事理,武德侯兢兢業業,治軍嚴整,更是我大雲將士之楷模,賞百金,以示嘉獎。”
魏訓跪地謝恩。
而後太平帝道:“淵兒,澤兒,你們二人就照著那首《八至》的體例,一人也作一首詩來。”
二人領旨,沉吟片刻,龍淵詩成,隻聽他頌道:
“至多至少粟米,至嚴至寬法禮。
至正至邪刀兵,至剛至柔民意。”
太平帝聽了,點點頭道:“眾卿以為如何?”
百官都道好。
這時李道懸出列道:“農事為立國之根,再多亦是不多,禮法為治國之本,應當寬嚴有度,刀兵為護國之器,更應謹慎用之,民心為安國之魂,得民心才能長治久安,世子才思敏捷,心懷天下,實在難得。”
太平帝點頭道:“澤兒,你的可好了?”
龍澤最煩命題作詩,實在束手束腳,奈何皇命難違,隻好絞盡腦汁,勉強作個,隻聽他道:“臣的也好了,”說罷頌道:
“至真至假鏡子,至愚至慧君子。
至善至惡人心,至尊至貴天子。”
太平帝聽了,若有所思,而後問道:“眾卿以為如何?”
還是李道懸出列道:“太宗有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子雖以假亂真,然左右終究不分,猶如臣子諫言,難免有失偏駁。
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反之亦然,至慧則愚,如當今之君子,難免有自作聰明之輩。
荀子曰,人之生也固小人…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二者其實並不矛盾,性惡是本性,性善也是本性,行善行惡隻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