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知府知縣(1 / 2)

邢州府府衙與青山縣縣衙俱在邢州城。

所謂官官相護,利害相連,這知府謝廉與知縣劉直本應親近,實際的關係卻有些微妙。

因為在大雲朝做官是要講出身的。

二人是同年進士,劉知縣官運略差,文章學識也稍遜一籌。這一層謝知府勝。

劉知縣出自孔府門下,正經雲館出身,謝知府雖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卻隻是泥館出身。這一層劉知縣勝。

有道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可要說到雲館泥館,真如雲泥之別。

炎朝國祚兩百年,到末期官員腐敗,邊患不斷,修者門派大肆擴張,內憂外患之下,炎朝最終被雲朝取代。

大雲朝立國二十四年,到如今有龍德、天正、太平三帝。

當年雲州總兵龍霸,得到邊軍擁戴,玄門支持,逼迫炎朝後主風椿壽退位,登基稱帝,年號龍德,龍德帝在位期間,為安撫天下,不曾誅殺前朝舊臣,隻是大封勳臣,以作製衡。

龍德帝有六子一女,依次為太子龍璋,智王龍玟,信王龍瑭,仁王龍瑛,勇王龍琥,嚴王龍璧,朝月公主龍鈺。

龍德十三年,太子龍璋薨,皇帝龍霸崩,智王龍玟、信王龍瑭、仁王龍瑛、勇王龍琥、嚴王龍璧五王爭位。

最終勇王龍琥薨,智王龍玟即位,是為天正帝,信王龍瑭獲封親王,仁王龍瑛、嚴王龍璧被逐。

天正帝即位後,扶持皇室宗親,打壓文官,誅滅勳臣,還將削權大棒揮至地方,大有破而後立之意。

天正元年,內閣學士沈龜年上書皇帝,曆數仁王、嚴王十大罪狀,請皇帝下旨誅殺。

天正帝先將仁王、嚴王貶為庶民。後治沈龜年離間宗親之罪,貶為邢州知府,次年將其全家下獄,召謝廉出任邢州知府,審理此案。

那時候謝廉還在江東老家隱居,他辭官不受,奈何皇帝連下三道聖旨,這才走馬上任,審理沈龜年之案,最終將其滿門抄斬。

此案本是皇帝授意,謝廉不過是走個過場,奈何沈龜年是雲館出身,此案過後,雲館出身的朝廷官員對謝廉大肆攻訐,謝廉不得已,又辭官而去,回到江東老家,還是去了上山隱居,次年生下兒子謝仲。

天正三年,天正帝崩,仁王龍瑛在嚴王龍璧的輔佐下,借儒佛道三門的力量,回京即位,是為太平帝,嚴王龍璧封親王,為表龍璧輔佐之功,太平帝命人將皇宮的八角宮燈改為圓形宮燈,所以世人又稱此次太平奪位為易燈之變。

易燈之變時,虞夫子師徒立首功。

虞夫子曆經炎滅雲興,五王爭位,易燈之變,侍奉兩朝四帝,太師地位巋然不動,是以謝廉也相安無事。

太平帝是借儒佛道三門奪得帝位,名不正言不順,即位前後誅殺了大量宗親、勳臣,以致於後來,在朝堂無力震懾文官,在民間無力限製三門,甚是尷尬。

三門之中,儒門最大,儒門之中,孔孟二府為尊。

天下讀書人,半數出自孔孟門下。朝廷官員,七成出自孔孟書院,是為雲黨。

是以儒門弟子,不管是在江湖,還是在廟堂,隻要沾了個雲館出身,必然是春風得意。

這也致使官員貪腐比前朝更甚,佛道二門則大肆建廟立觀,侵占土地,搜刮財物,比之官宦鄉紳猶有過之。

太平四年冬,謝廉妻子病亡,父子二人悲痛欲絕。

這時候朝廷打壓雲黨的文官,急召謝廉入京赴任吏部尚書。

謝廉無奈入京,自然成了雲黨官員的眼中釘,肉中刺,他隻能抱上太師虞達這棵大樹,這才勉強自保。

太平六年,謝廉被貶邢州知府。

太平七年,虞夫子告老回鄉。

自此朝廷官員中徹底失去製衡雲黨的力量,儒佛道三門在朝在野更加肆無忌憚。

謝廉對三門一直看不慣,不過他為官異常謹慎。沈龜年之事,尚且曆曆在目。如今虞夫子又致仕歸鄉,他更是日夜不安。

好在虞夫子曾為皇上和嚴親王的老師,又有爵位在身,雖身在江湖,尚有威信留在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