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回憶就像一幅色彩鮮豔的油畫,每一個片段都那麼清晰而美好,總讓我不自覺去懷念。
我們在鄉野小道上撒野奔跑,在平坦的土路上玩跳房子;幾個孩子一起密謀著去探索無人住的老古厝,並給它取名“鬼屋”;偶爾有一兩個大膽的孩子順來了家裏的打火機,我們撿來幹草和樹枝,點燃假裝在野炊(旁邊都是落葉枯草,差點把別人的老房子燒了,回家挨了父母一頓罵)。我們跑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在天色漸暗時各自分別回家,白天又見麵。那個時候,沒有太多電子產品和玩具,但我們擁有的是純真的友誼,無盡的想象力和探索未知的勇氣。
夏天的記憶讓我最為深刻。家裏的院子有一口井,在炎熱的夏季,井水成了家裏寶貴的資源。每天早上,我都會看到奶奶忙碌地打水、提水,灌滿井邊的空桶。我也常常參與其中,雖然隻是幫忙打轉水桶的繩索,但是那種參與感和成就感讓我覺得自己變得更加有用。午飯後,父親將西瓜拋到井裏,我趴在井邊低頭看著西瓜砸開了一條水道沉了下去,隨後滾了幾個圈緩慢浮起。西瓜經過半個小時井水的洗禮,變得清爽宜人,仿佛剛從冰箱中取出一般涼爽。傍晚時分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河水沐浴了一天的陽光,變得溫熱,鄰裏親朋好友相約著去遊泳,父親在救生圈上牽著一條繩子,遊在前麵拉著救生圈裏的我,我與小夥伴在河裏拿著水槍玩射擊遊戲,不亦樂乎。當夜幕降臨,月光灑滿大地,鄰居們會輕輕搖著蒲扇,或坐在石凳上,或坐在家門口,嘮著家常。微風拂過,帶來了樹葉輕柔的嘩嘩聲和樹上清脆的蟬鳴。在這樣的夜晚裏,世界變得安靜而祥和。
我還記得那些特別的日子,例如端午、春節、國慶等等。每當這些節日到來時,我們就會走街串巷,和家人、親戚、朋友一起歡聚一堂,享受著美食和快樂。
村裏熱鬧遊神唱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遊神的慶典中,人們會裝扮成神明的形象,穿著華麗的服飾,戴上麵具或頭飾等道具,在大街小巷中穿梭,隨著人們不斷的加入,遊神隊隊伍逐漸壯大,劈裏啪啦的鞭炮聲與敲鑼打鼓聲交織,此起彼伏。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燒金桶和香火,在神明經過時點燃香火,祈求神明的庇佑。村裏會在熱鬧的前兩天搭好戲台,在開始前,戲子們要進廟裏上一炷香。廟前的小廣場上擺放著各種不同的椅子,有高有矮,其中高的通常會先讓老人坐下,而我們則坐在矮凳上仰著頭欣賞。在看到引人入勝的場景時,我們便進行激烈的討論.....
如今,時代的步伐越來越快,城市化開發不可避免地改變了農村的樣貌。鋼筋水泥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樓矗立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許多本地傳統文化習俗也不被允許。但無論時間怎樣流轉,環境再怎麼變化,這些美好的童年記憶是我永遠不會忘卻的寶藏,是我在這個快節奏時代裏靈魂最溫暖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