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時,來到金陵,看這裏山勢峻秀,
秦始皇身邊的方士說,此地有天子之氣。
秦始皇聽後大驚,隨即命人開鑿方山,引淮水流貫金陵,以泄王氣。
此後依舊忐忑不安的秦始皇,硬是將“金陵”改名為“秣陵”。
“秣”,是喂馬的穀草飼料,這也就是把金山改成草山的意思。
說來也巧,秦始皇幹完這一切後,東巡途中便一病不起。
行至沙丘宮時,病情惡化,不治身亡。 有人說,這是因為他破了“天機”,遭了反噬。
反觀,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也就是金陵,將其改名為“應天府”,有順應天意之意。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府為京師建立南京。
同樣是給金陵改名,一個往壞了改,一個往好了改。
秦始皇和朱元璋在給金陵改名後,也迎來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金陵、秣陵、建業、揚州、集慶、應天、冶城等等,
這些名字在曆史上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南京,
曾經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有人說在這裏建都的王朝都短命。
究竟是南京影響了曆代王朝,還是帝王們破了南京的風水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
2006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南京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的警鈴電話驟然響起。
電話是從南京禦道街打來的,一位市民氣喘籲籲地告訴值班民警,
一輛飛馳的車子撞入了午朝門公園,車差不多撞毀了,你們快來處理吧,太慘了!
午朝門的正式名稱其實是“午門”,是南京明故宮的正南門,現位於南京午朝門公園內。
因為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接警後,警車一路閃著警燈,呼嘯而至。
案發現場一輛小轎車衝出路牙,一頭撞上了午朝門邊上的石獅子。
車頭已經完全撞爛,引擎蓋被折斷。
警方靠近事故車輛,隻見一名男子渾身鮮血,蜷縮在副駕駛位上,車窗玻璃已經全部破碎。
5分鍾後,趕到現場的消防部隊,用切割設備將車門大卸八塊,男子被抬出,
但可惜的是,已然沒有了任何生命跡象。一番忙活後,民警開始對事故現場進行查驗。
道路很寬闊,路燈也很亮,而午朝門公園門口還有十多厘米高的馬路牙,
周邊的交通設置和反光標誌也很明顯。車子的刹車係統並沒有出現故障。
難道開車的人就眼睜睜地不要命,沒有采取絲毫措施地撞到了路邊嗎?
最離奇的是,事故車輛的駕駛座空空如也。駕駛員究竟去了哪裏呢?
而且車子已經被撞得麵目全非了,可石獅子卻連一塊小石屑都沒有被碰掉。
以上內容來自於2008年《新華網-現代快報》的一篇題為
《怪象在明故宮屢現 揭開南京“百慕大”真相》的文章。
此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討論發生在南京明故宮附近的靈異故事。
如果你問老一輩南京人有關南京的都市傳說,那麼聽到最多的一定是有關明故宮的。
有說司機開車到明故宮遺址出現幻覺的,好好的十字路口突然變成了丁字路口。
還有說,明故宮附近的施工現場總是莫名其妙有工人發生意外的。
這些玄幻的故事亦真亦假,信或不信見仁見智。但有一點不可否則,
那就是明故宮在曆史上曾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是比北京故宮紫荊城還牛的存在。
世界第一宮殿
明朝末年,意大利著名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來到中國,
帶來西方科學文化和宗教理念的同時,也被中華文化所震撼。
他在自己的《利瑪竇中國劄記》中曾描述:
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南京明故宮占地麵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
比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還要大,在中世紀時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宮殿”。
利瑪竇讚歎北京故宮氣勢宏大,但卻認為南京故宮更甚一籌。
如今來到北京故宮的人們,總會感歎這裏的恢弘與氣派。
實際上,這座在600年前由明成祖朱棣親自督造的宮殿,
充其量隻能算得上南京故宮的小號複製品,並不是原件。
1353年,當時還是起義軍首領身份的朱元璋便決心建都金陵。
此後,修建皇宮的工程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大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的戰略法寶,
1367年把元朝蒙古鐵騎趕回大漠後,朱元璋開始了內修都城,外建長城。
提到修長城,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人一定是秦始皇。
但事實上,自西周時期開始,長城就延續不斷地被修築了2000多年。
不少諸侯國都會在領地的外圍或高或低、或長或短的築起一道牆,以抵禦外族的入侵。
秦朝之後,凡是統治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會修築長城,明朝自然不會例外。
明長城基本上從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就開始修建,
整個明朝就沒有停止過,這一修就修了270年。
因為工程質量太好,如今我們還能看到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長城。
除了長城,朱元璋在都城的營建上也是頗為考究的。南京明故宮正是他的作品。
後來,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北遷,仿照老爹的作品建造城池宮殿,
就成了如今位於北京的紫禁城。
南京明故宮可以說就是朱元璋理想中的一座“奉天承運”的宮殿。
現在我們常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聖旨的開頭語“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其實就是朱元璋的首創。
南京明故宮前朝三大殿分別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奉天殿,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鑾殿,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
華蓋是玉皇大帝頭上的一顆吉祥之星,有攬護帝威的職權。
華蓋殿則象征著帝王奉天命而統治天下。這裏是近臣謀事決議的地方。
謹身殿是皇帝休息之所,如果你還能在此喝個茶約個酒,不是親信,就是太監。
後宮的兩大宮殿乾清宮、坤寧宮分別是皇帝和皇後的居所。
傍邊是日精門、月華門,象征男女相合,天地日月,盡在其中。
在布局上,南京明故宮采取的“左文右武”、“左祖右社”的分布。
武英殿是皇帝辦公的場所,文華殿是皇太子辦公的地方。
東麵的春和殿是太子的居住之所、西麵的柔儀殿是嬪妃的住所。
在午門之前,端門兩側則坐落著太廟和社稷壇,構成了“家”、“國”的意象。
何為家?帝王宗廟也。何為國?江山社稷也。
之前我們曾經做過一期深度剖析紫禁城風水局的視頻,
其實對比南京明故宮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圖就不難發現,兩者的相似度有多高。
就這個仿建程度,擱今天估計版權都過不了審。
曆史上的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南京與洛陽、北京、西安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
能夠吸引多位帝王建都於此,南京必然有著其絕對的優勢,
除了戰略地理位置,環境,人文等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風水了。
南京風水大局
從地形地勢上分析,南京三麵環山,一麵臨江,北高南低,易守難攻。
其周邊有玄武湖、秦淮河,既可作為險要,也可演練水軍。
其上下遊還分別有采石、瓜步兩大長江渡口可以扼守。
從風水上分析,山管人丁水管財。在之前的多期視頻中我們都曾經提到,
中華龍脈始於昆侖,延綿到各地,分為幹龍,支龍,葉龍。
覆蓋華夏大地的幹龍有三條,分別是北龍龍脈,中龍龍脈,和南龍龍脈。
南京就是南龍龍脈上的一座城市。這支龍脈來勢浩浩蕩蕩,繞過石臼湖泊,
翻越白虎山和橫山後,在雲穀山和牛首山直衝入南京城。
不過可惜的一點是,這條龍脈並沒有在南京結穴,所以龍氣無法很好的停留。
但南京東側的寧鎮山脈,越過鎮江後,跨入南京,最後結穴於南京的鍾山,也就是紫金山。
這一脈雖不如南龍龍脈氣勢浩蕩,但鍾山結穴使得龍氣能夠擴散到整個南京。
所以,不管是山巒還是水勢,南京的風水大局都稱得上是得天獨厚。
除此之外,南京的西北方還有我國第一大江長江,呈一個環抱的形態擁護住南京。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問了,南京的風水既然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