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 3 月 7 日的淩晨時分,萬籟俱寂,天空還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夜色。就在這個寧靜時刻,一支規模龐大且裝備精良的德軍部隊悄然行動起來。這支軍隊由 19 個步兵營和 12 個炮兵連共同組成,總人數約達 3 萬人之眾。他們邁著整齊而堅定的步伐,踏入了那片一直以來被視為非軍事區的萊茵地區。
同一日的上午,陽光逐漸灑滿大地,德國外交部大樓內氣氛凝重。德國外交部長緊急召見了法國、英國以及意大利駐德大使。當這些大使們匆匆趕到時,迎接他們的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德軍已然進入了萊茵河非軍事區!與此同時,德國方麵正式宣布,曾經具有重要地位的《洛迦諾公約》從此刻起將被徹底廢除。不僅如此,德國政府還向在場的各位大使提交了一份所謂的“新的和平方案”。
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猶如一枚重磅炸彈,瞬間在整個歐洲大陸掀起軒然大波。各國都被這個驚人的舉動所震撼,尤其是英法兩國更是陷入了進退維穀的艱難境地。一方麵,《洛迦諾公約》的廢棄無疑意味著歐洲原本脆弱的局勢平衡已被打破,這可能引發一係列不可預測的後果;另一方麵,由於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英法兩國民間對於戰爭的厭惡情緒日益高漲,人們普遍不願意輕易地再次被卷入戰火之中。
事實上,自從娜翠黨在德國掌權之後,其所推行的一係列法西斯政策就讓鄰國法國深感不安。麵對德國日益增長的威脅,法國開始積極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援與合作。經過一番努力和交涉,最終法國成功地與蘇聯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1935 年 5 月 2 日,雙方正式簽署了《法蘇互助條約》。這份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法國在應對德國威脅方麵邁出了關鍵一步,但同時也使得歐洲的政治格局變得越發複雜和緊張。
當娜翠黨的元首獲知了法國與蘇聯即將簽署《法蘇互助條約》這一消息之後,他迅速采取行動,安排了一次與法國駐德國大使弗朗索瓦-龐賽的緊急會麵。在這次會麵當中,元首表情嚴肅地向大使表明了自己對於該條約的看法。
他強調指出,法國與蘇聯所簽訂的《法蘇互助條約》同之前的《洛迦諾公約》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矛盾與衝突,兩者無法兼容並存。如果法國的眾議院或是參議院最終批準並通過了這項條約,那麼德國將不得不做出回應——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派遣軍隊進駐到“萊茵河非軍事區”。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德國的這番強硬表態並未引起法國方麵足夠的重視。相反,法國眾議院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和投票表決之後,以壓倒性的多數優勢高票通過了《法蘇互助條約》。
根據這份具有重要意義的條約規定,無論是法國還是蘇聯,一旦其中一方遭受到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侵略行為,另一方都有責任和義務立刻提供相應的支援與協助。這種互相支持的承諾將持續有效長達五年之久。
當得知德國已然悍然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這一驚天消息之後,整個歐洲都被震動了。英國作為傳統強國,率先站出來對德國這種公然違背國際協議、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行徑予以嚴厲譴責。與此同時,法國同樣怒不可遏,強烈聲討德國的所作所為。
洛迦諾公約的各成員國眼見局勢如此危急,迅速舉行緊急會議商討應對之策。與會各國一致認為德國此舉嚴重違反了公約精神,對其侵略性的行為表示極度憤慨與強烈譴責。
麵對德國的挑釁,法國更是采取了實質性的行動。他們毫不猶豫地調動多達 13 個師的精銳兵力火速奔赴馬其諾防線,一時間,邊境線上戰雲密布,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仿佛在下一秒便會全麵爆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擺出了如此強硬的姿態,法國最終卻並未真正對德國發起進攻。
事後,那位野心勃勃的娜翠黨元首也曾心有餘悸地承認道:“在德軍進駐萊茵河非軍事區後的整整 48 個小時裏,可以說是我這一生當中神經最為緊繃的時刻。倘若那時法國人果斷選擇進軍萊茵蘭,那麼我們除了灰溜溜地夾著尾巴撤退之外,別無他法。畢竟以我們手頭所掌握的那點兒可憐巴巴的軍事力量而言,哪怕隻是想要稍微抵擋一下法軍的攻勢,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