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男孩指出第二個選擇
大多數人遇到不幸就悲觀沮喪,沒有正眼去發現其背後的好機會,如果用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待,那麼壞境遇也會成為好機會。樂觀者與悲觀者的不同就在於眼光不同:樂觀的人在苦難中會看到希望,悲觀的人在苦難中繼續沮喪。因此,要培養孩子樂觀的精神,就要讓他擁有尋找希望的眼光,從不幸中看到幸運。
加州一名剛畢業的年輕人,依法應征入伍,即將到最艱苦、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去服役。
這名年輕人自從知道自己被選中的消息後,便顯得憂心忡忡。
祖父見到孫子頹喪的模樣,便開導他說:“孩子,這有什麼好擔心的。到了那裏,你將會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留在內勤部門,另一個是被分配到外勤部門。如果你被分配到了內勤部門,根本不用擔驚受怕。”
年輕人問祖父:“那如果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門呢?”
祖父說:“那也沒什麼,你同樣會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留在美國本土,另一個是被分配到國外。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國本土,那又有什麼好擔心的?”
年輕人又問:“那麼,如果我被分配到了國外呢?”
祖父說:“那你還是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到和平友善的國家,另一個是到不友善的地方。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國家,那也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年輕人問:“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不友善的地區呢?”
祖父說:“那樣的話,你還是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安全歸來,另一個是不幸負傷。如果你能夠安全歸來,不也挺好嗎?”
年輕人問:“那我要是沒有安全歸來,而是不幸負傷呢?”
祖父說:“你還是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保全了性命,另一個是救治無效死亡。如果尚能保全性命,就沒什麼好擔心的。”
年輕人再問:“那要是我救治無效怎麼辦?”
祖父說:“還是有兩個可能,一個是作為敢於衝鋒陷陣的國家英雄而死,另一個是唯唯諾諾地躲在後麵卻不幸遇難。很顯然,你不是後者,既然會成為英雄,那有什麼不好?”
事情的好壞取決於一個人的態度。如果心裏有陽光,眼睛看到的都是溫暖;若是心裏隻有冰雪,那麼他的人生就將被寒冷所籠罩。當孩子悲觀失望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把他的眼光從陰暗的角落裏轉移到明亮的陽光下。
無論情況好壞,都要讓孩子抱著積極的態度,莫讓沮喪取代他的熱情。有一首歌這樣唱:“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生活應該是充滿希望的,當孩子把目光投向陽光時,他將感受到溫暖。
沒有人敢說自己絕不失望,失望是人生中的常有之物,但失望不是人生的全部,理性、樂觀、正麵的思考才是維持快樂的根本。在這方麵,管理培訓體係專家張序誠先生的教子事例值得家長借鑒。
有一次,上小學的兒子回到家裏,悶悶不樂。張序誠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兒子回答:“爸爸,我這次的英語考試沒過關,我真是沒用。”說完,眼淚就流了下來。
張序誠認為,當兒子說出自己沒用這句話時,所進行的是負麵思考。於是,他說:“兒子啊,爸爸上學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也考得不好,但我沒有灰心。我在周記中寫道:‘這次數學考得不好沒關係,我要好好考,看下次數學能考多少分。’結果,老師在班上表揚我有誌氣。這件事讓我也學到了兩個道理:第一,人是會失敗的;第二,隻要我好好努力,我會成功的。你現在跟我再念一遍——隻要我好好努力,我會成功的。”
“隻要我好好努力,我會成功的。”兒子跟著他念了一遍。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序誠看到兒子周記上寫下了這件事:“我想考試的目的是看同學在上課的時候是不是認真學習。如果認真的話,成績就考得不錯,如果上課不認真的話,成績自然就不會好了。我覺得我很用功,但還是考得不好。大概是我太粗心了。下次考試我一定要認真複習,考個好名次。我發現這次大家的實力都差不多,如果有一點粗心大意就考得不好了,所以下次我要認真考試,我要考到第十名。我一定要爭回我的榮譽!”
看到兒子的一番“豪言壯語”,張序誠欣慰地笑了,說:“我發現我的價值觀在我兒子身上慢慢地發酵了。這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正麵思考。”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首先應該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去對待並感染孩子,教會孩子正麵思考,讓他在今後的成長路上不管遭遇什麼困難,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去想問題、去分析,在求索中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