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不是告知答案,而是向孩子提問;最好的父母也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好父母和好老師一樣,都需要學會適當地放手。
那些溫柔的陷阱
每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溫柔的陷阱——事事包辦。這個陷阱正是父母親手為男孩挖掘的,掉到陷阱裏的男孩被剝奪了獨自成長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成長為男子漢的機會。
有位媽媽用自己畢生的心血把兒子培養成人,兒子上了大學,也得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兒子對媽媽的態度卻和媽媽對他的態度正好相反,兒子一點都不顧及媽媽的想法,做什麼都是我行我素,把媽媽看成陌生人一樣。媽媽被兒子這種行為傷透了心,她認為兒子的心理肯定有問題,於是,決定為兒子找一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了解這位媽媽的來意之後,便問:“當你的兒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扣子扣錯了,你是不是改讓他穿帶拉鏈的衣服?”
這位媽媽點頭稱是。心理醫生又問:“當你的兒子第一次幫你打掃房間時弄髒了衣服,你是不是再也不讓他接觸家務了?”
這位媽媽臉上顯出驚異之色,點了點頭,沒有答話。心理醫生接著說:“當你的兒子第一次自己用兩個小時整理房間時,你是不是嫌他動作很慢,就不讓他整理了?”
這位媽媽更加詫異地看著醫生,心理醫生卻沒有就此打住,他接著問道:“當你的兒子大學畢業後,你是不是沒讓他自己找工作,而是動用了自己能調動的關係給他找了一份衣食無憂的工作?”
這位媽媽驚愕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問:“這些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是,即使我對兒子這樣付出,卻落得現在的結局,這是為什麼呢?我以後又該怎麼做呢?”
看著這位臉上寫滿疑惑的媽媽,心理醫生嚴肅地說:“我是從那件帶拉鏈的衣服知道後來的事的。至於你以後該怎麼做,我想,你隻能在他生病的時候帶他去醫院;當他準備結婚的時候,你把房子給他準備好;當他沒錢花的時候,你要盡快把錢送到他手裏……這是你今後該做的事,其他的我也無能為力了。”
這就是對孩子事事包辦的後果,那些從來不讓男孩自己走路的媽媽隻有一直抱著他走下去了。怕孩子受委屈,什麼事都為他包辦,孩子怎麼會有能力,怎麼能夠獨立呢?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對孩子事事包辦隻會毀了他的前程,因為人生路上不會一直有父母的嗬護。因此,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主,而應該把獨立的機會還給男孩,讓他自己試著去想、去做、去選擇。即便孩子犯一些錯誤,也不要因此阻斷他獨立的機會。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獨立做事的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產生了強烈的自己做事的意識。當兩三歲的孩子要求自己做事的願望得到滿足,配合以適度的幫助、支持使其獨立行動的能力得到提高時,他們的自信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反之,則會對孩子的信心造成挫傷。
因此,家長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主。
當孩子表示“我自己做……”“我會……”的時候,切不可小瞧孩子的能力,更不可拒絕孩子。因為這正是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信態度的發展。此時,你不妨采用“好啊!你來試一試”“太好了,我家寶寶又有新本領了”之類的語言予以鼓勵。
父母的及時肯定可以讓孩子獲得獨立的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信態度就會保持,而且即使在做事時遇到了困難,孩子也不會退縮。反之,過分地庇護孩子、代替孩子,等於親手為他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這個陷阱裏的孩子就會連嚐試錯誤的機會都失去了。
當然,如果孩子年紀小,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的,有些事情未必能夠做好,這個時候,就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和最適宜的幫助。
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大人就更應該允許他擁有一些時間或空間去準備自己的事。家長還應該告訴他,父母並不希望控製他的一言一行,他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感覺和獨立的信念,即使別人不讚同,或者孩子的做法有某些不妥之處,對孩子而言都沒什麼關係,關鍵在於孩子能夠把握自己。
培養孩子,不要事事都替他做主,而應多給他一些獨立的機會,讓他多磨煉。現在孩子年紀還小,他們還有很多機會,摔一跤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會讓他們更早地學會自立,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子漢。如果等到孩子長大後才讓他去鍛煉,那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