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管理自己(1 / 2)

現在教育工作者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無論孩子在上一代傳承中獲得的是好的性格抑或是不好的性格,我們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這些天生的性格進行約束,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兒童學會約束自己的天性。

有很多兒童在長大之後,在天性中存在的一些性格比如說做人大方,喜歡做善事等,就像船隻碰到礁石一樣,突然間消失不見了。所以說,父母一定要承擔起教導兒童的責任。

在現實當中,那些信奉上帝的父母都覺得,讓兒童跟植物一樣自主發育是神的指引,無論兒童的天性是什麼,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也許兒童會變成植物莖上的刺,又或者變成很難看的花,又或者是沒有味道的果子。

這個時候,父母會告訴兒童,在上帝的指引下,那些不正常生長的、長得不漂亮的枝條會被修剪好,那些漂亮的新的枝條會慢慢發育。

盡管說這些父母的渴望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這些兒童會受到苦痛的洗禮,經過很多次的摸索,才可以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當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時,他們會非常傷心。

假如在這些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努力地教導他們,也許他們就直接變成優秀的兒童,這樣一來,他們就不用經受這麼多的困難和苦難了。

雖然說兒童天生的性格很頑固,不過也可以進行完善。就算是天生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最大的發展,但是有了約束之後也會停下腳步。

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用馴馬的工具以及姿勢把天生的性格控製住,那麼我們就可以一直控製著它。不過,假如我們放任天生的性格跟野馬一樣盡情地奔跑,就算有再好的工具,我們也拿它沒有辦法了。

假如說“習慣等同於天性的十倍”這個理論是對的,我們天生的性格就沒有辦法輕易發生轉變了。那就不用說習慣了,我們要付出十倍的努力也許能改掉,但對於人類來講,這也是個異常艱難的過程。

但是不用怕,我們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我們征服習慣。不過,我們要知道,習慣隻是天生性格的延伸罷了。

那些膽子小的兒童不想接受懲罰,所以他們會經常說謊話。那些讓人感覺舒服的習慣,都存在於那些讓人喜歡的兒童中間。

教育的時候,那些良好的品德,也隻存在於那些本來就優秀的人中間。不想為別人做一點事情,是那些隻為自己著想的兒童的本能反應。

兒童的習慣是通過他們與生俱來的性格表現出來的,這些習慣也可以說是那些與生俱來的性格的外在表現,在不斷的訓練中會表現得更加強烈。

不過假如說習慣想要成為兒童的主要決定力量,那麼這個時候習慣跟與生俱來的性格就處於敵對的狀態,就算不是敵對的,也不會再依靠與生俱來的性格發揮作用。

我們努力地觀察會看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能證明,習慣是怎麼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那些生活中很謹慎的兒童,一定不會讓自己的衣服弄上汙漬;那些不喜歡講話、性格沉默的兒童,一定不會告訴別人自己在家裏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那些沒有思考過的事情,他們的回答往往是我不會;那些懂得禮儀的兒童,表現得跟紳士一樣,他們會給老人和拿著重物的婦女讓座,不過他們不會給那些穿著得體的女人讓座;那些養成妒忌性格的兒童,不會給任何人讓座,更別提主動提供協助了。

兒童擁有的全部的習慣,無論是好是壞,還是事不關己的態度,難道都是自主發育而來的麼?當然不是,這是兒童的母親進行教導的結果。

事實上,在對兒童性格的形成上,母親的表現就好像是超人。有時,差不多所有的母親都具備幾種習慣,這幾種就是兒童一定要遵守的準則。

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下:如果母親是用放任的態度看待兒童學習的不同課程,那麼在兒童習慣這方麵,她也會用放任的態度。

換個角度,如果一位母親一直在兒童耳邊嘮叨“別人怎麼講的?他們不會這麼講吧?這個你覺得怎樣呢?”這個時候,這個兒童就會在外在擁有一些習慣,可實際上,他的性格沒有發生任何的轉變。

這些兒童會表現成——表麵上有禮節、懂事、對人很善良。但是在現實中,這些兒童不會真正努力做一個守紀律、對人和藹的人,他們不會做任何的努力。

兒童與生俱來的性格會在習慣的影響下一步一步踏上新的道路,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觀察一下在馬戲團工作的男孩:這個男孩的雙腳踏在兩隻馬的身上,一會兒跳一段舞蹈,一會兒在台上翻滾,一會兒又表演那些高難度的動作。

孩子在智慧上的表現跟外在的表現一樣,是可以重新塑造的,之後就會變成不輕易更改的習慣。就能夠進行塑造這點來看,我們覺得很開心,並且覺得這個是很不容易的。

習慣所造成的影響不隻是針對人,也針對生物。貓在尋找自己要吃的東西時,會在固定的時候和食物多的固定的地方尋找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