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達爾文主義: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現在所有的生物都是從過去生物進化而來的: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2.同源蛋白質:在不同的生物中,行使相同功能,並具有明顯相似的氨基酸序列的Pr。
3.集群絕滅:大量物種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間內絕滅,其規模和絕滅速率都要大大超過常規絕滅。
4.同源異形基因:一種編碼轉錄因子的基因,在植物和動物分歧之前就存在。它是高度保守的,很小的變化都能改變轉錄因子是被激活還是抑製,使機體發育產生顯著效應。
5.原生生物:個體微小、多數為單細胞,有細胞核和原生質膜包圍的細胞器的真核生物。
問答題
1.簡述細菌的結構
答:細菌分為真細菌和古核生物。真細菌包括細菌、藍細菌、放線菌、螺旋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支原體等。其結構特點為:
(1)細菌沒有細胞核,隻有一個環狀的 DNA 分子,位於細菌細胞內特定的區域內,稱為類核體(擬核),在這區域內有少量的RNA和非組蛋白蛋白質。類核體與周圍的細胞質之間沒有截然的界線。
(2) 細菌細胞質中有散在的核糖體, 沒有線粒體等細胞器。
(3)除支原體外,所有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壁不含纖維素,它的主要成分是含乙酰胞壁酸的肽聚糖。胞壁酸是細菌壁的特有成分。
(4)很多杆菌和螺旋菌的體表有鞭毛,鞭毛固定在原生質膜和細胞壁上,細菌借助鞭毛旋轉推動菌體前進,移向營養物或逃避有害刺激。
(5)一些革蘭氏陰性菌的表麵還有短而多的纖毛,沒有運動功能,纖毛的作用是使細菌互相附著成為群落,而成為群落的細菌才能使寄主發病。有些細菌隻有一兩根長纖毛,這種纖毛在細菌有性生殖時是遺傳物質的運輸管道。
(6) 細菌的細胞膜是脂類雙分子層結構。
(7)很多細菌的細胞質中還含有小的環狀DNA分子,稱為質粒。質粒是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
2.病毒、類病毒、朊粒是什麼?在生命起源和進化方麵給你什麼啟示
答:(1) 病毒
①組成及含義: 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分子生物,由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質構成(或隻有核酸)。病毒侵入寄主細胞之前無代謝必需的酶係統,也不能產生 ATP,因此無新陳代謝活動,不能獨立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更不能繁殖,可形成結晶;侵入寄主細胞後借助寄主細胞一套生命物質係統複製自己、大量繁殖,表現明顯的生命現象特征。
②病毒給我們的啟示:
a. 病毒是一種不完全的生命形式或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形式。
b.生物界(生命)、非生物界(非生命)沒有絕對界限,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c. 病毒是細胞出現以後的產物;病毒和質粒、轉座子有相似之處;此外,病毒含有的一些基因,常和寄主細胞的基因相同或相似,而和它種病毒的基因不同。因此,病毒可能來自細胞。
(2) 類病毒
①組成及含義:類病毒是比病毒小的顆粒,無蛋白質外殼,是由300多個核苷酸構成的單鏈環狀或線形RNA分子。
②類病毒給我們的啟示:類病毒與某些基因中的內含子核苷酸順序相似,說明類病毒可能來自於基因中的內含子。
(3) 朊粒
①組成及含義:朊粒是一種蛋白質分子,也稱為蛋白質病毒,具有信號分子作用,能侵入寄主細胞,產生新的朊粒(即繁殖)。其特點是非生物性質,無核酸,無複製轉錄功能。
②朊粒給我們的啟示:瘋牛病病原體蛋白粒子 Pron說明蛋白質可能也含遺傳信息, 是對中心法則的挑戰和補充,同時也說明生命現象的複雜性, 這有待進一步探索。
3.病毒的增殖及其過程?
答:整個過程大致包括5個階段:
①吸附: 病毒與細胞上的受體糖蛋白結合;
②侵入和脫殼:經細胞吞食作用病毒脫去衣殼進入細胞質;
③生物合成:以病毒RNA為模板,反轉錄合成病毒雙鏈DNA,雙鏈DNA 整合至宿主染色體上成為原病毒,一旦受感染細胞被激活,原病毒DNA立即轉錄出病毒的RNA及合成蛋白質;
④組裝: 在細胞質中組裝成新的病毒粒子;
⑤釋放: 以出芽方式從細胞釋放。
4.細菌的營養與呼吸?
答: (1) 細菌的營養類型具有多樣性,根據碳的來源、能量來源及電子供體性質可分為4種營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