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1 / 2)

名詞解釋

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生態係統的總和,由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環境共同組成,也是最大的生態係統。

2.穩態(homenstasis):指生物通過許多調節機製,保持內部條件相對穩定的狀況,也稱內穩態。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主要調節機製是反饋。

3.應激性(irritability):生物感受外界刺激並做出有利於保持其體內穩態,維持生命活動的應答反應。應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4.適應:包含兩方麵的涵義,生物的結構都適合於一定的功能;生物的結構和功能適合於該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延續。適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5.生物的多層次結構: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係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係統。

6.雙名法( 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創立的為物種命名的方法,由拉丁化的屬名和種名聯合構成。

7.同位素示蹤: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技術。

8.生物大分子(macromolecule):在生命現象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都是極其巨大的,可分為蛋白質、核酸、多糖和脂質四大類。

9.多聚體(polymer):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組成的長鏈。組成多聚體的小分子成為單體。蛋白質、核酸、多糖都是多聚體。

10.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在化學、物理因素等作用下,蛋白質天然空間結構發生改變和破壞,從而失去生物學活性的現象。

問答題

1.生物體有哪些共同的特征?細胞的生命基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答:(1)特定的組成結構,細胞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所有生物體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所組成的。

(2)新除代謝,在生活的生物體和細胞內存在著無休止的化學變化,一係列酶促反應組成複雜的反應網絡,這些化學反應的總和稱為新陳代謝,所有生物都要從外部獲得自由能來驅動化學反應。

(3)穩態和應激性,生物體內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理、化學條件被限製在一個很窄的幅度之內,生物體具有許多調節機製以保持內部條件的相對穩定,這一特性稱為穩態;體內或體外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都可能對生物體產生影響,生物體能感受這些變化,並做出有利於保持其體內穩態、維持生命活動的應答,這一行為稱為應激性。

(4)生殖和遺傳,任何一種生物個體都不能長久存活,它們通過生殖產生子代使物種得以延續,生物界有多種生殖的模式,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必須將全部遺傳信息通過細胞從親代傳遞到子代。

(5)生長發育,生物的生長是細胞體積或數量的增長。發育是和生長密切相關的過程,在多細胞生物的生活史中,發生了一係列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包括組織器官的形態建成、性成熟、衰老等。

(6)進化和適應,在生殖過程中,遺傳物質往往會發生重組和突變,使親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不同個體之間出現變異。

2.陳述生物分界的發展曆史和各分界劃分的主要依據?

答:長期以來,界是最大的分類階元。生物的分界及其發展過程如下:

(1)二界係統:人類觀察自然,很早就注意到生物可區分為兩大類群,即植物界和動物界。林奈將所有生物分為兩大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2)三界係統:1880年德國生物學家、進化論者海克爾(E.Haeckel)提出三界分類係統,即植物界(Plantae),動物界(Animal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

(3)五界係統:1967年,R. Whittaker 根據細胞結構和營養類型將生物分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Fungi)和動物界。

(4)六界係統:我國生物學家陳世驥提出了一個六界係統,他把生物界分為三個總界:無細胞生物總界,包括病毒一界;原核生物總界,包括細菌和藍藻兩界;真核生物總界,包括植物真菌和動物三界。還有人主張在Whittaker 的五界係統之下,加一個病毒界,構成另一個六界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