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骨腫瘤病人的護理(1 / 1)

第三十五章 骨腫瘤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概述

一、骨腫瘤的分類

根據骨腫瘤的原發部位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二、臨床表現

1.疼痛,疼痛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症狀,開始時為輕度、間歇性,後來發展為持續性劇痛,夜間明顯,並有局部壓痛。

2.腫塊和腫脹。惡性骨腫瘤局部腫脹和腫塊常發展迅速,表麵可有皮溫增高和淺靜脈怒張,良性骨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通常被偶然發現。

3.功能障礙和壓迫症狀。

4.病理性骨折。腫瘤生長可破壞骨質,輕微外力引發病理性骨折常為某些骨腫瘤的首發症狀,也是惡性骨腫瘤和骨轉移瘤的常見並發症。

5.其他。晚期惡性腫瘤可出現貧血、消瘦、食欲缺乏、體重下降、低熱等全身症狀。惡性骨腫瘤可經血流和淋巴向遠處轉移,如肺轉移。

三、輔助檢查

1.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對骨腫瘤診斷有重要價值。它能顯示骨與組織的基本病變,判斷腫瘤的良、惡性。

2.病理檢查。活檢組織的病理學檢查是確診骨腫瘤的唯一可靠檢查、活檢組織可通過切開或穿刺針吸獲得。

四、治療原則

1.良性骨腫瘤一般手術切除。

2.惡性骨腫瘤采用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五、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2.加強營養。鼓勵病人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和易消化飲食,多食水果,多飲水。

3.術前護理。下肢手術病人在術前2周開始股四頭肌收縮練習;術前3日開始備皮;骶尾部手術術前3日開始服腸道抗菌藥,術前日晚和術日晨清潔灌腸等。

4.術後護理。

(1)觀察病情。

(2)體位:術後臥位首先取決於麻醉,之後一般患肢抬高,膝部術後膝關節屈曲15°,踝部術後踝關節屈90°,髖部術後髖關節外展中立或內旋位。

(3)控製感染。

(4)指導病人功能鍛煉。

第二節 常見骨腫瘤

一、骨軟骨瘤

1.病理:骨軟骨瘤好發於長管狀骨的幹骺端,多見於青少年。該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骨腫瘤。

2.臨床表現:可長期無症狀,多數是無意中發現骨性腫塊,當腫瘤長大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時,可出現疼痛。

3.輔助檢查:X線檢查見長骨幹骺端骨性突起,可呈有蒂、杵狀或鹿角狀。

4.治療原則:一般無須治療,但應密切觀察隨訪。若腫瘤過大,生長較快,出現壓迫症狀影響關節功能或可疑惡變者應手術切除。

二、骨巨細胞瘤

1.病理:骨巨細胞瘤是較常見的潛在惡性骨腫瘤,好發於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20~40歲多見,發生於骨鬆質的溶骨性腫瘤。

2.臨床表現:局部疼痛、腫脹,如腫瘤侵及關節將影響關節功能。

3.輔助檢查:X線檢查顯示長骨骨骺處偏心性溶骨性破壞,骨皮質變薄、膨脹,呈肥皂泡樣改變,無骨膜反應。

4.治療原則:手術治療為主;對手術困難的部位可放療,但易引起肉瘤變。

三、骨肉瘤

1.病理:骨肉瘤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以長管狀骨的幹骺端多見,尤以膝關節上、下的骨端最多見。它的病理特點是腫瘤細胞直接形成骨樣組織,血行轉移以肺多見。

2.臨床表現;局部疼痛,初起間歇隱痛,以後逐漸加重,直至劇痛難忍;病變部位腫脹,腫瘤血管豐富,表現皮溫高、靜脈怒張、震顫和血管雜音;關節功能障礙,病理性骨折,晚期惡病質。

3.輔助檢查:X線檢查,顯示不同形態,可見長骨幹骺端骨質破壞,邊界不清,排列紊亂的腫瘤骨,周圍軟組織腫脹。X線片上出現骨膜下三角形的腫瘤骨和反應骨,即Codman三角,並出現“日光射線”形態。

4.治療原則: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