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聞之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鹹笑之。至夜,能秉燭,托一童亦書一偈於壁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師見偈,密入碓坊,以杖擊碓三下,曳杖而去。能至夜半,潛入師室,師以無上正法授之,為說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能跪受,師密傳衣缽,令隱於懷,囑曰:“汝緣在南,宜往教授。持此袈裟,以為法信。”命速去。中途,徒眾持刀杖急追,能以缽覆石上,眾爭取不動,揮石亂磕不已,良久散去。能潛取奔至懷州,上愛嶺最高峰石室中棲遲。後四年,大師入馮茂山結庵,未幾滅度。諸弟子求衣不得,始相謂曰:“非盧行者所得耶?”
能至儀鳳元年過南海。遇印宗禪師講經於法性寺,師上廊廡聽之。入夜,風揚刹旛,二僧對論,一雲風動,一雲旛動,往複酬答,未曾契理。能不覺言曰:“風旛非動,動自心耳。”印宗悚然異之,邀入室,執弟子禮,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因請所傳信衣,悉令眾僧贍拜。
明年,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門人記錄,目為《壇經》。後返曹溪傳大法,來學者不下千數。至是,帝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師上表辭謝,即為簡說談法,簡亦得悟,歸奏師語,加賜摩納袈裟絹缽等物。
時神秀亦稱六祖。秀乃尉氏縣秀才,乾封間三上萬言策,皆不中選,為含諷武氏也,遂削發出家,拜弘忍大師學大、小乘法。儀鳳末年,去黃梅雲遊,至當陽玉泉山,一大蟒出奔,秀端坐不動,次日怪樹下得金一藏,就於此創建道場。鄉人敬祀關公,秀乃毀其祠,忽陰雲四合,見公提刀躍馬,秀仰問,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為本寺伽藍。秀說法度世,歸者雲集。
乙巳冬十月,師曰:“老魔孽障已盡,小魔接踵複興,吾將脫居濁世矣。”遂跏趺而逝。
十一月,皇太後崩。丙午,帝立重俊為太子。韋後惡非己出,三思父子請廢之。丁未為景龍元年,太子矯製發羽林軍殺三思等。帝諭羽林反攻,太子為眾所殺。帝甚悔恨,廣延僧眾作法事懺悔。
西域僧伽大師,俗姓何,神龍間來遊北上,隸名於楚州龍興寺。後於泗州臨淮縣乞地施標,將建伽藍,於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並金像一軀,有“普照玉佛”字。
至是戊申,帝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萬回自則天時召入,亦在寺,見大師禮謁甚恭,師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萬回點首。
大師獨處一室,頂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出,煙氣滿室,非常芬馥,及曉,香還入穴。人取師濯足水飲之,痼疾皆愈。帝語師曰:“京畿無雨,願慈悲。”師以瓶水泛灑,俄頃甘雨駭降。詔賜寺額曰“臨淮寺”。師請以普照王為名,帝以天後廟諱,乃改普光王寺,仍禦書額以賜焉。
是冬,複遣使召攸緒於嵩山,敕禮官於兩儀殿設位,行問道之禮。令以山服見,不名不拜,攸緒至,趨立班中,再拜而返。屢加寵賜,皆不受。親貴謁候,寒溫外不交一言。未幾辭歸山,常服赤箭茯苓,晚年目光晝見星月。
己酉春,帝幸梨園觀拔河戲,命侍臣采訪豔異以聞。
嶽陽柳毅者,家君山,下第歸,至涇陽見一婦牧羊,泣告曰:“妾洞庭君小女,嫁涇川君次子,為婢所惑,毀黜至此,敢煩寄尺牘歸。”毅義形於色,奮然請往。婦曰:“洞庭之陰有大橘樹,擊之三,當有應者。”婦與羊俱發雷聲不見。毅往,如其言,有武士揚水而出,引至靈虛殿,以書上,洞庭君曰:“老夫使弱女罹害!君之高義,誓當圖報。”因宴毅於碧雲宮。頃之,有赤龍飛去。俄見赭傘玲瓏,紅妝千萬,擁靚豔一人回,乃寄書女也。赤龍乃其叔錢塘君。相見就坐,謂毅曰:“涇陽婺婦,欲托為姻眷,可乎?”毅謝不敢當。錢塘曰:“終當成之。”毅辭去,後娶吳會盧氏,龍女也。同歸洞庭,遂為水仙。帝降敕為金龍大王。
潁上縣百社村張路斯,年十六中明經第,為宣城令,以才能稱。夫人石氏,生九子。罷任歸,釣於焦氏台,陰見水中有宮殿,躍入居之,夜出旦歸。大人怪問,公曰:“我龍也,蓼城鄭祥遠亦龍也,與吾爭此居,明日當戰,使九子助我。領有絳綃者,我也;青綃者,鄭也。”次日,九子以矢射中青綃,鄭遂投合淝之西山以死。子皆化為龍,居永州九龍岩。有樵者入山,遇黃衣九人。曰:“吾九龍,居此久矣。”有司奏其事,令立廟於焦台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