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1.病理學(pathology):①一門醫學基礎學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病理變化(形態、代謝和功能變化);③目的:認識疾病的本質和發生發展規律,為防病治病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2.病理解剖學(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①病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從形態學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變器官的代謝和功能改變及臨床表現;④研究病因學和發病學。
3.病因學(etiology):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生條件的一門科學。
4.發病機製(pathogenesis):①即發病學;②在原始病因和發生條件的作用下,疾病發生發展的具體環節、機製過程。
5.病理變化(pathologic changes):①在病原因子和機體反應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過程中髒器和組織功能、代謝和結構的變化。
6.屍體解剖(autopsy):①一種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對死者遺體進行病理剖驗;③目的:確定診斷、查明死亡原因,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及時發現傳染病和新的疾病;為科研和教學積累資料和標本。
7.活體組織檢查(biopsy):①患者機體的病變組織;②組織獲取方法: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診斷疾病。
8.細胞學(cytology):①病理檢查方法;②黏膜或組織表麵脫落或刮取的或深部穿刺所得的細胞;③診斷疾病,尤其是腫瘤的診斷。
9.組織培養(tissue culture):①常用的研究技術;②體外條件下;③疾病(病變)的發生發展。
10.組織化學(histochemistry):①能與組織細胞某些化學成分特異結合的顯色試劑;②病變組織細胞內的化學成分;③認識形態和代謝改變;④疾病診斷。
11.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①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細胞化學的結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發生的機製。
12.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①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②未知抗原或抗體;③腫瘤病理診斷。
13.基因診斷(gene diagnosis):①DNA或RNA中堿基序列;②內源性基因的異常和外源性基因的存在;③生物性病原因子、遺傳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和個體基因的識別和診斷。
二、判斷題
1病理學是研究患病機體的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變化的一門學科。(√)
2病理解剖學主要研究患病機體的代謝和功能改變。(×)
3屍體解剖就是對機體的組織器官進行病理學檢查的一種方法。(×)
4屍體解剖(屍檢)率的高低常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5活體組織檢查(活檢)是從機體采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一種方法。(√)
6活體組織檢查時因其取材少,診斷困難,故臨床上一般不常用此種病理學檢查方法。(×)
7人類的所有疾病都可以在動物身上複製出相應的模型。(×)
8細胞培養時可以施加放射線、藥物等,以觀察其對細胞的影響。(√)
9組織或細胞培養的結果與其體內過程完全一致。(×)
10由於肉眼檢查病變組織無法確定病變性質,故一般標本都可以不進行肉眼觀察。(×)
11利用組織細胞化學方法可以了解組織或細胞內一些化學成分的狀況。(√)
12器官病理學的創始人是Virchow。(×)
13細胞病理學家認為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活動單位。(√)
14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因其靈敏度高、診斷準確,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15利用組織化學技術可以對組織、細胞內的蛋白質等化學成分進行定性,但無法定位、定量。(×)
16因免疫組化可檢測出被測抗原的存在和分布情況,故可以代替常規石蠟切片檢查。(×)
17超微結構病理主要從亞細胞水平或大分子水平認識和了解細胞的病變。(√)
18利用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即使是幾個拷貝的DNA片段也可檢測出來。(√)
19定量研究病變組織、細胞的形態和化學成分的病理學,稱為定量病理學。(√)
20遺傳病理學研究者認為所有疾病都受遺傳因素的控製。(×)
21免疫病理學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