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自變量的把握--環境權變分析(2)(1 / 3)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經營是一種經濟活動。因此,經濟環境是影響企業經營的諸多因素群中,最關鍵、最基本的因素。影響企業經營的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和變化情況、國家經濟政策、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通貨膨脹走勢、消費者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變化等因素。具體地講,包括:

1.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

國際貿易體係是指國際收支、商品結構、區域性貿易聯盟、貿易方向、貿易政策等;國際金融體係是指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資本流動、國際支付製度、國際貨幣製度、國際儲備體係、外彙與彙率等。企業要跨國經營,隨著商品和貨幣在國際間的轉移,必然受到國際貿易體係和國際金融體係的影響與製約,公司高層管理者必須盡快熟悉這些環境因素。

2.國家經濟體製改革和變化情況

1992年春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標誌著中國改革進入了全麵深化的階段。經過十幾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市場體係、所有製結構、企業機製、分配關係、宏觀調控和對外開放等構成整個經濟體製的主要方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使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改革前26年年均隻有6%左右,改革後上升到近9%,在92年、93年連續兩年增長13%的基礎上,94年增長11.8%;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從改革前的2.2%提升到6.5%;經濟結構有了可喜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從改革前不到20%上升到27%以上;技術進步也明顯加快了,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增強,這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據國家體改委政策法規司介紹,目前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變呈現三個層次:一是,經濟特區中的國有企業,麵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與外資企業享受同等的稅收政策,按照國際慣例經營管理,基本做到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多數國有企業的資金利潤率高於三資企業;二是,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中改革搞得比較好的國有企業,開始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例如,首鋼是實行承包製較早的企業,他們實行“四自”持續保持國有資產的增值能力。上海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是試行股份製較早、效果顯著的企業,他們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把高速度與高效益結合起來,使我國紡織機械製造水平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三是,其他國有企業雖已有了一定活力,但由於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等多方麵原因,經營機製還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於困境,有的微利或潛虧,有的已瀕臨破產。

我國目前正處在由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型的階段。在這個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兩種體製的矛盾和摩擦是經常發生的,這就需要企業經理看準方向,把握時機,銳意創新,從而減少不利因素對企業的影響。

3.經濟政策

自92年以來,我國正在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目前主要進行財政政策,銀行體製和國營企業三個方麵的改革:財政改革的目的是要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分稅製;銀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獨立的金融體係;還要改變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摘選自:“通往市場之路--和朱基的一次談話”《商業周刊》1993年3期。為此,全麵鋪開了財政、稅製、金融、外彙、外貿、投資、現代企業製度、社會保障、環保等製度的配套改革。國家通過新經濟政策,引導企業走向市場,總的指導思想是保持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製止企業非法謀取暴利,保持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防止環境的汙染與破壞。這樣會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帶來某些限製或前所未有的轉機。

1998年夏季,長江發生了曆史罕見的、全流域性的特大水災,東北也發生了大水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洪水是長江、鬆花江上遊地區長期砍伐森林、生態遭到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的結果,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嚴酷的現實把“保護環境,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毫不客氣地擺到了人們麵前。朱基總理指示“天然林一棵也不能再砍了”.中央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凍結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一年,停止部分林區的砍伐,並要求大力植樹造林。根據通知精神,四川省、雲南省、黑龍江省、重慶市等省市下發了關於停止部分天然林采伐的命令。從9月1日起,我國三大林區之一的川西林區被全部關閉。全國大約有十幾萬林業工人放下斧鋸不再砍樹,拿起鋤頭植樹造林。兩江上遊林區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產業調整在幾周內實施,國家為此撥出專款近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