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花,喚做棠梨。因其總在清明前後開放,人們也常用它來寄托哀思。
王翰的《棠梨墓歌》—棠梨花白春似雪,棠梨葉赤秋如血。春來秋去棠梨枝,長夜漫漫幾時徹。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張金的《古塘即事》—布穀聲中日又斜,石橋流水兩三家。鄉村春色無人管,開盡棠梨幾樹花。
棠梨一花,見證了無數愛別離。
千年前有古國花月,此國信奉花神,國中的女子也皆以花為名。花月國主和國母得小女,生在棠梨花開之時,便以棠梨為名。
棠梨長到十二歲,便被選為天女。按傳統,選作天女的女子,及笄後就要獻祭給花神。恰巧那年國中來了一神官,聲稱棠梨體內有妖邪附體,第一次見麵就要殺了她。國君聞言,告知道他棠梨已被選為天女,三年後就會獻給花神,求神官寬限三年。神官見小公主天真爛漫,一時心軟,留她多活三年。
三年後,花朝節。小公主身著白色刺繡華服,頭戴重樓子花冠,站在黃金打造的花車上。瑟鼓聲聲,絲竹陣陣,十二座香車寶馬從皇城出發,一路向南駛離長春街,花車過處是一地繁花。在這最歡樂的日子裏,小公主提著花籃,笑著登上了百尺高的雲台。國師祈福之後,小公主站到了雲台邊緣。
雲台之下密密麻麻的人小的像顆顆黑豆。小公主背對著他們,握緊花籃,一躍而下。刹那之間,還能聽到身後傳來的,百姓高呼的“公主千歲,國君萬歲。”還有國師穿破雲霄的,“願花神佑我花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世安寧。”
一場盛大的祭祀,本該結束在此刻,卻不知哪裏冒出來一個楞頭小子,縱身一躍,救下了小公主。
全場嘩然。
公主被救,祭祀被破壞,百姓惶恐,國師大怒,隻有國君和國母小心翼翼地藏著內心的欣喜。
救人的小子,居然是那個第一次見麵就要殺公主的神官。
天神下凡,救了花月的公主,本該是好事。怎知卻因此惹得風國、雪國妒忌。每三年祭祀一次的規矩,是三國的共識,兩國此前都有不少公主為獻祭而死,輪到花月卻有神明相助。兩國聯手發動戰爭,找神討要說法。
天規森嚴,神是不得幹預凡人之間的事的。神官本該旁觀這場戰亂,可神官終究不忍。在神的幹預下,花月不戰而勝。兩國退兵大辦道場,上告天界神官的罪行。帝君便派神將,將神官捉回了上界問責。
花月沒了神官相助,風國、雪國再次聯手來犯。很快,兩國兵臨城下。全城百姓人人自危。
兩國要花月誅殺小公主,國君不舍,雙方僵持三天,兩國便每天殺一人威脅國君。第四日,小公主主動出了王城,於祭神台被萬箭射殺。
公主死後,兩國退兵。
花月百姓卻以君主不賢,不能愛民如子為由,逼國君退位。最後,花月國君於萬歲山自縊,國母血祭神明。
小公主的亡魂親眼目睹父王母後慘死,體內的青女之力爆發。公主亡魂所到之處流沙千裏,短短半日,整個花月便被永遠埋在了黃沙之下。
待到神官返下界,人間再也找不到一個叫花月的國家,那裏隻剩一片黃沙,還有一棵開得正好的棠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