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去臉譜化(1 / 2)

中國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曆史,有多少光輝燦爛的文化傳承。

然而,我們從曆史書上所看到的隻是冷冰冰數字化的年譜。記載了政權更迭、王朝興衰。字裏行間無法體會到曆史變遷所帶來的驚心動魄得刀光劍影。

我們從曆史書上看到的是僵硬化的臉譜。帝王後妃、公侯將相都是沒有表情的臉譜。多少歡笑悲苦、人性傾軋,在我們的曆史書上雲淡風輕的飄過,尋不到一絲痕跡。我們解讀魏晉當然要從曹操開始。曹操的大名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了。然而,我們又對曹操了解多少呢?說到曹操大部分人的腦海裏恐怕都會浮現出一張大白臉、長著一對三角眼、一出場就抽搐著臉頰、發出一長串奸笑的戲劇形象。這是中國的國粹京劇給曹操刻畫的奸臣的經典形象。這就是最典型的臉譜化。作為一個現代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對曆史人物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特判斷。曹操作為曆史上最知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另外還精通音樂、書法、圍棋、建築。作為一個如此多才多藝、驚才絕豔的人怎麼能讓一張臉譜給定位了呢?作為一個亂世英雄,南征北戰、戎馬一生。雙手自然是沾滿了鮮血。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要想在亂世中有所作為,當然要爾虞我詐、機變百出,甚至於背信棄義、以怨報德。曹操自己也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後漢末期,桓帝、靈帝時的“黨錮之禁”就已經種下了禍根,再到黃巾軍起義,再到召董卓入京。董卓專權,殺少帝,立獻帝。漢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時候中央皇權已經沒有統治力了,各地軍閥傭兵自重,中原地區互相攻伐、吞並領土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割據政權。割據淮南的袁術幹脆自立為帝。皇權更迭、王朝興衰就像月圓月缺、潮漲潮落一樣的自然規律。這是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漢獻帝在這動亂年代收不上稅,沒有話語權,淪落為豪強的傀儡,甚至有一度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這時候曹操屯兵許昌、廣積錢糧,迎接潦倒的漢獻帝進入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生涯。就連曹操的政敵袁術把帝號讓給實力更為強大的本家兄弟袁紹所寫的書信中,也闡述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漢朝早已失去了天下,現在的漢獻帝隻是一個傀儡皇帝,政權掌握在有實力的世家大族手裏。現在有實力的人都在互相吞並,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就像周代末年七國並起的時候差不多,兵多將廣、實力強大的人將會兼並其他弱小的勢力集團。·····曹操要匡扶已經衰朽的漢室,應該沒那麼容易延長漢朝的統治而消滅其他豪強。”可見在曹操政敵的眼裏他也是力挽狂瀾拯救即將傾覆的漢室的功臣,而不是謀權篡位的奸臣賊子。曹操在《讓縣自明本誌令》也有過自己的辯解;“這個國家要不是有我,不知道有幾個人在稱王稱帝了。”曹操的奸臣的名聲由來已久,與《三國演義》的膾炙人口不無關係。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側重點是劉備,劉備自稱皇叔認為自己的政權是漢室的正統繼承。符合中國人的正統觀念,自然成了民眾同情和歌頌的對象。而作為劉備對立麵的曹操就有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嫌疑了。其實,自古至今。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隻是武功隻能成就一時的霸業,而文章卻能流傳千載的美名。隻恨曹操太忙、太忙!戎馬一生、轉戰南北隻是成就了一時的霸業。下馬之餘也寫了很多慷慨悲歌的詩篇,引領了建安風骨的文學流韻。卻沒有時間寫自傳,是非功過隻好任由後人去評說了!人都是著有多麵性的,是各類矛盾的綜合體。而曹操更是達到矛盾綜合體的極致。古今中外,有不少詩人都上過戰場,留下很多軍旅題材的詩作。但同時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詩人可謂是鳳毛麟角。同樣,也不乏那些胸有韜略的將帥在金戈鐵馬的軍旅生活中舞文弄墨。能夠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佳作卻也難得一見。這是因為什麼呢?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沉著冷靜、不動聲色,才能不受感情影響,從而指揮若定。而作為一個詩人來說即使不是多愁善感,也需要感情豐富、熱烈奔放,才能進入創造的狀態。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猶如水火之不容。而這兩種矛盾的境界卻奇妙的在曹操身上統一起來。初平元年,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此後大半生都過的是出生入死、血雨腥風的戎馬生涯。這其中審時度勢、智計百出、屢破強敵,充分體現了一個軍事指揮家的傑出才能。卻是在這戎馬征戰的歲月裏創造了大量感人至深優秀的詩篇,這真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曹操的軍旅生涯中‘晝則講武策、夜測思經卷。”白天和黑夜之間簡直就不像是判若兩人。嚴謹和寬放也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當官時執法很嚴厲,治下的豪強都有所收斂,下屬也很畏懼他。曹操行軍征戰時,也是令出必行、法度嚴謹。一般人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曹操卻對待自己也很嚴格,反對奢華、崇尚簡樸。自己用的帷帳屏風破了也會一補再補,臨死前堅決禁止以金銀玉器陪葬。**妻妾,“衣不錦繡、履不二彩”。嫁女兒時用皂帳,陪嫁的婢女不超過十人。對於富有四海的古代統治者來說這樣的生活也是‘清教徒’式的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嚴以律己、嚴以律人的人卻又不是一個板著臉,讓人感到積威甚重的人。經常與人談話,與人開玩笑,顯得毫無城府。有時在吃飯時開懷大笑,以至於笑到頭都垂到桌上的杯盤裏,弄髒了頭巾。既嚴厲又如此不拘形跡,這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啊!在對待人才方麵曹操更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麵求賢若渴、廣攬賢才,一再下詔求賢令。甚至於隻要有才就算不仁不孝也可錄用。一方麵又殺了孔融、楊修、邊讓、崔琰等很多名士才子。其中孔融的死最讓人不平。七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是一個大名士,由於孔融維護漢室,經常諷刺曹操。曹操深感忌恨,就找了一個謀反的理由殺了孔融。後來又覺得謀反的理由有點不充分,又給孔融加上了不仁不孝的罪名。不隻是健忘還是怎麼回事,才殺了孔融幾年,曹操在親自頒布的《求賢勿拘品行令》中讓有司在舉薦人才時不要遺漏了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既然不仁不孝可以為國所用,那麼殺孔融又怎麼能自圓其說呢!這固然是妒才,更是排斥異己。要說曹操沒有一點容人的雅量也有失公允。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在投奔曹操之前為袁紹所用。由陳琳所寫的袁紹征討曹操的檄文中,陳琳隻用了四個字罵了曹操及其父祖——“贅閹遺醜”。古人的文字功底真是厲害,可謂是‘言簡意賅’。也就是罵曹操不過是過繼給太監的人所生的敗類。在魏晉時代提人父祖的名諱都可算是極大地侮辱。東晉時期就有提及他人父祖名諱而遭致殺身之禍的例子。後來,袁紹敗亡。陳琳不得已之下惶恐不安的歸順了曹操。曹操隻是責備他:“你以前為袁紹作檄文,隻表明我的罪狀就可以了。聲討惡人應該止於惡人一身,何必連累他的父祖呢?”曹操後來還是委任陳琳記室參軍的重任,軍國檄文多為陳琳所作,還多次加以厚賜。曹操的度量於此可見一斑。曹操既能不念舊惡,甚至可以招攬那些不仁不孝的人,卻不能容忍那些身有傲骨不恭順的人。隻是有睿才大誌的人對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遠比一般人更難成為馴服的工具。不仁不孝的人必然不忠,在曹操心目中卻比那些身有傲骨的更有利用價值。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措施是背道而馳的。曹操的理想國藍圖是應該建立在和平年代。天地間,人為貴。由賢明君主一統天下,參與治理國家的大臣都是以奢侈為大惡,以節儉為美德的人。這樣就不用勞民傷財,百姓安居樂業。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上古遺風。且不論自古至今這個世界上有權利就會有腐敗,也不論不管是在哪個朝代隻要是大權在握,還會有福不享、甘心過苦日子的人能有幾個?單是生在這樣的亂世,要生存、要發展,就得因時製宜、不守故常、機變百出。又哪裏有機會去效法古人仁、義、禮、智、信的古樸本質。這也是讓曹操感到痛苦的矛盾。引發曹操內心痛苦的最主要是事業進退和人生短暫的感受之間的矛盾。從他在建安十五年發布的《讓縣自明本誌令》中可以看到,他舉孝廉時最初的誌向隻是做一個縣長,做出清正廉潔的政績讓世人知道而已;後來被征為都尉去平定黃巾軍農民起義,收服了三十萬降卒。他的誌向更大了,但也不過是希望為國家討伐亂賊,能夠封侯作平西將軍。然而,世事難料。從董卓之亂到袁術稱帝,一連串的事情讓曹操欲罷不能。終於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方霸主。到了這一步已經是騎虎難下、有進無退了。一方麵為了子孫臣屬考慮,一方麵是因自己一敗漢室就要傾覆了。這時就不得不擴張勢力先求自保。連年征戰,不覺老之將至。他深深懷念自己曾經“秋夏讀書、冬春射獵”的故鄉。三國鼎立之勢已成,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而生命卻在戎馬生涯中趨向老邁。曹操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而不是我們看到的那張“奸臣”臉譜。讓我們一起回到風雲激蕩的漢末,看曹操是怎樣開始這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