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磐堂
---世代為民
為民皆苦,
眾生竭力創造,
命運全數毀掉,
終為虛無。
(一)婚配
大清光緒二十年冬天的一個日子,天色陰沉,北風冰冷,西磐堂香燭桌上點著兩枝紅蠟燭,堂前人來人往,男人們大多身著短棉襖,腦後拖著辮子;女人們大多衣褲打著補丁,上身穿著向左開襟的夾衣,下身腰間用各色麻繩綁定褲子,正張羅著飯菜。
今天是西磐堂族長公興亮結婚的好日子。
“賀喜興亮公,賀喜興亮公”。來自臨村西崗的羅禮順年紀輕輕,是個秀才,算是本鄉有名的讀書人了,穿著並不平順的長袍---長袍料子薄,不耐寒,隻能在長袍下又加穿了破舊內衣。族人看到羅秀才,紛紛笑臉相迎:“秀才好早”。這是本地風俗,意是客人熱心,來的很早,主人很感謝。興亮唯一的親弟弟興池年紀才十五六歲,身材已不比哥哥矮小,麵容雖青澀,行動卻敏捷,趕緊請他的本族哥哥興招呼羅秀才這位貴客。“興文公,啊沒時間(有沒有時間),帶我到屋堂(村莊)裏走走?”“有,有,來去。”興文說“反正我屋(我們家)客人不多,親戚也少,大多是屋堂上和本家的人。”說完,兩人出了西磐堂大門。羅秀才回頭察看,西磐堂隻是一棟一進三直六間的小屋,正門上青磚牆鑲嵌著一塊紅色方形石板,上書“西磐堂”三個墨黑大字,正門進去是廳堂,廳堂中後部用沒上漆的杉木板隔成牆,牆麵上掛著幅“福䘵壽”古畫,一位老仙人右手拄拐,左手撫須,微笑地看著身前的兩隻仙鶴起舞。古畫前,是個高高的長條桌,中間供著一隻三腳暗紫色香爐,爐中插著香火,堂內沒有南方祠堂常見的天井,堂上抬頭即見青瓦。
“興文公,你們這西磐堂從哪而來?”“山東武城。我們是從廬陵吉陽遷來的”。“都說你們姓曾的是通天譜,我就不信。”“孔孟曾顏四聖人,輩分字號是相同的。前些年國藩公還重修了呢。”走進村莊正中央,又見兩座大祠堂並排坐北朝南,東邊大軒堂,西邊南山堂,祠堂前是開闊平整的小廣場,再前還有兩個不大的水塘。“大軒堂是南山堂的祖宗,南山堂是西磐堂的祖先。”大軒堂真是氣派,正門上是高十幾尺、寬五六尺的鏤空重簷“喜鵲頂”,四周彩繪八仙故事,全部青磚到棟,硬木大棟梁承重,堂內天井內還放著三個大石鼓。“這大軒堂可是有故事嘍。當年同輩三個老祖,一個定居吉陽,一個定居寧都,一個在這,都要建祠堂。為了公平起見,族裏的一位老人說你們三個都是開基祖,不能隻給自己名下後人爭光,不能你爭高、我爭寬、他爭長,在原來同樣的尺寸基礎上,你們三個祠堂就一個長三尺、一個寬三尺、一個高三尺,這樣你們的後人各不相㤃、各自發越。”“提出這個辦法的老人,真是高人呀。上村出了大司寇曾輝公,我們西崗出了心學家羅欽順公,上下三村就你屋下村最差了。”“好在我們屋堂發越好(子孫多),後代還是有希望的。”“可惜你西磐堂人丁不旺。”“唉,聽說當年就有老人說,西磐黨座落在村西邊、水低處,吃喝是不用愁的。當時沒想到人家說的是我們後代不發越。兒今西磐堂我這西房除了還有幾家族人,我家已是六代單傳了,興亮這東房雖有興亮興池兩兄弟,但整個東房隻有他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