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河畔的青柳,見證了父親的兒時與青春。
雨後天還是陰的,空氣很潮濕,但是卻是鄉下孩子們的美好時光。
“娘嘞,俺哥倆要撿這蘑菇撿到啥時候哎?”張傳奇累喘籲籲的說道,也就是我的父親。
“等到這河畔頭就可以了,你哥倆吃嘞可不少,咱多摘點,這樣娘給餒倆炒蘑菇吃。”
“好好好!太好啦!可以吃蘑菇嘍!”哥倆歡快的聲音使他們又充滿了活力。
父親的哥哥比他大兩歲,他們的關係一直都很好,從來沒有過任何爭執。
在70年代,肉是很少吃的,隻有在過年時才可能吃到一些,蔬菜水果也是很難得。
父親的哥哥叫張傳濤。
“哥哥,你快來,咱們去下坑摸魚!”張傳奇激動的說道。對於父輩們來說,這些都是必備的技能,摸魚爬樹樣樣精通。
村莊很小,小到隻有幾戶人家。
炊煙嫋嫋,清淨無雜。
關於爺爺,我了解甚少,我隻知道,他在村裏很有威望,是一名木匠,家裏麵的櫃子,桌子這些木製的都是他親手打造的,一直到現在都還很堅實,房子也是出自於他老人家之手。
父親愛好學習,每天都拿著毛筆沾水在光滑的大石頭上練字,那支毛筆也是出自於爺爺之手,是用的父親的一小撮頭發,穿過一小截指甲蓋長度的蘆葦管,用細繩係上一頭,找了一根筆直光滑的木棍把中間鑽出個正好能夠放置蘆葦管的空置,將做好的“筆頭”卡進去,固定牢固,一支嶄新的“毛筆”就製作好了。這也成為了父親愛不釋手的物件。
父親的哥哥不怎麼喜歡學習,相反的,他更為喜歡玩鬧,喜歡搗鼓一些新鮮的東西,比如做個簡單的漁網,弓箭之類的。
幾年後,村上的人口慢慢的又多了起來,也變得熱鬧了,父親的毛筆書法也是長進了很多。當然,隨著人口慢慢多了起來,他們哥倆也沒少惹事,挨了爺爺奶奶很多頓打。誰的童年沒有過父母的關愛呢?
到了初中以後,父親接著上學,而傳濤非常不喜歡學習,經常逃課,便輟了學。
奶奶和爺爺對我的父親學習並沒有多大支持,因為他們的觀念仍然是有清後晚期思想的影響。
但是父親的心是那麼的熱愛。鄉裏麵隻有一個初中,離村子很遠,寒冬臘月,父親的身影永遠都在泥泥路上,兩點一線。晝夜不分,夜晚靠著煤油燈微弱的火光讀書,對書上的知識是那麼癡迷。
爺爺奶奶勸告父親“孩嘞,讀書沒多大用處,你也別讀了,好好跟你哥哥一樣學學其它技術,或者種種地 ,都比學習好多了。”
父親不以為然,因為他通過讀書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他也深深的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可是後來,父親的眼睛受損,再加上過度用眼,導致了視力一天比一天差。那時也沒有眼鏡店這樣的店鋪,甚至小賣部都沒有,有的隻是那幾個賣蔬菜的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