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娃的內卷之路(1 / 1)

剛開始在鼠妹還沒有懷孕的時候,他和鼠妹討論過以後有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都知道現在的社會競爭加劇,生孩子的數量在減少,機會也相應更少。鼠妹所處的環境卷得更厲害,但王浩奇仍然希望娃的內卷更晚一點。

沒有上學的時候,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當然是必須的。尊重孩子的意願,考慮家庭的承受能力,試聽課不要錢,隨便上幾個,然後娃喜歡啥再做決定。

但是樂器是必須上一個的,這東西娃的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少能全靠熱愛堅持很久的,就得家長盯著。

鼠妹從小是學過電子琴的,懂些音律常識,能識譜。丈母娘更是早早放了話,學個啥樂器都行,她來承擔費用。

費用當然不可能真的讓丈母娘來出,王浩奇考慮學鋼琴占地方,學的人也太多,民族樂器找老師難一點,價格還貴,最終決定就小提琴吧,背上就走,方便。

畫畫是最早開始的,3歲多點就報了個班,小孩子天生愛畫畫的很多,純粹就是找個托班打發時間。那時候鼠妹還沒有出國讀博,每周兩人一起接送,兩小時上課對他倆也算是個放鬆。

然後就是跳舞,這也是娃從小的愛好。女孩子嘛,畫畫跳舞都喜歡,加起來兩項一年一萬多點,感覺還好,隻是沒想到自家孩子挺能堅持。

鼠妹出國讀博時,也就是畫畫和跳舞兩項,王浩奇覺得壓力也還好,幼兒園又不太需要家長操心,家門口也近。等鼠妹回國後,馬上開始小提琴上課了,這玩意是需要長期堅持,家長監督每天練習的,否則就是個玩,學幾年啥也不是的人太多了。

運動不搞不行,家裏是女孩子,就練了個羽毛球。順帶跳繩也練出來了,上小學後跳繩在班裏一直是第一名。

上學後,本來還要學個圍棋,覺得時間太擠,算了放棄了。字寫得不好不行,練字的班也得上一個,學校邊上就有,不限製時間,提前預約一下就能去,也算方便。

按鼠妹同事們的意思,上學後就要補課,王浩奇心想這國家不是在給家長減負,不允許搞課後實習嗎?可實際上,實習機構是內卷的家長們需求的,有需求就有市場,鼠妹讓他不要操心,很快就找到一家學校附近的,從二年級就開始實習語文、數學,至於英語就自己買些教輔書籍學吧。

就這還不夠,網絡上課也便宜,就買了某大牌公司的線上課,語文課外閱讀、英語線上指導。

綜上小計,娃在一個周末一般來說,有畫畫課1-2小時,小提琴45分鍾,跳舞2-3小時,羽毛球2小時,練字1小時,課外輔導課兩次共3小時,線上輔導課兩次共3小時,每天練琴至少30分鍾每周即3小時。

小朋友其實挺上心的,凡事都想做好,但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她也不是天才,至少現在看來不是。有時候也想玩,但沒啥時間,於是王浩奇跟她商量,把羽毛球課暫時停了,到放寒暑假去上集訓班,平時周末就不去了。其它的畫畫、跳舞、小提琴、課外線上輔導統統繼續。

三年級的時候,練小提琴的老師說,省少年交響樂團招生,你們可以去報個名。好嘛,又增加一項每周六下午的排練,所有其它課外活動時間重新規劃調整。

王浩奇安心做好他的司機本職工作,針對性地采購物資。

現代人的家庭,一旦有了下一代,重心必定偏移,帶來的結果是父母失去自己的時間空間。內卷娃的結果便是沒有時間精力再去要第二個、第三個。

你夫妻兩個犧牲一個人的事業全職帶娃,或者請保姆、家教也行。這樣家庭負擔壓力明顯更大,大到你承擔不起,就躺平吧,隻生一個甚至不生娃。

王浩奇和鼠妹早就商量過,不要孩子那不可能,人生太遺憾。隻要一個,他們覺得一個已經是極限了。

王浩奇想起自己小時候,其實全憑自己努力,他覺得挺好的。那個年代的家長們受限於教育水平和大環境,卷不出什麼水平,孩子相對是無憂無慮地渡過童年,初中受到一些壓力,在高中承受最大壓力,然後在大學釋放壓力進入社會接受鍛煉。

到了他的下一代,必須拚爹媽了,還得從開始就拚。你上升到一個階層,也許考慮的事情又會不一樣。內卷孩子的本質,還是卷家長先。

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好的,社會不公平,那麼孩子的競爭,也不可能公平。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獨立的精神意誌和良好的思維能力的人。而實際上的教育希望在盡可能公平的條件,給予社會提供一些分類、篩選的人才。

你想你的下一代做公務員、老師、醫生這些社會認可度高的職業,或者能進收入高又穩定的大企業,那麼就要從頭開始卷孩子,能怎麼卷就怎麼卷,就像一個大餅,光夾個雞蛋不夠,培根、火腿腸、肉片、生菜、還能卷點啥?想得到的,卷得下去的都可以加。

餅的大小和厚薄是有限的,卷太多了,餅會破的,夾的東西會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