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三月,李闖陷京師,明帝自縊,天下紛擾。是年四月,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闖敗逃,京城易主。十月,清定鼎北京,攝政王令先殲闖賊,以符出師之義。遂烽煙四起,清闖逐鹿中原。當是時,硝煙未及江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偏安江左,朝綱敗壞,百姓離亂,難圖恢複。次年,清兵克潼關,而後李自成竄死。未幾,清軍兵鋒南向,兩路並進,以謀一統。……
南明分江北為四鎮,以大學士史可法兼督其師,開府揚州。史可法既督師江北,身當要衝,聯絡諸鎮,以為藩籬。清多鐸之師,由歸德趨泗州,所過之地,皆望風迎降。揚州勢如累卵,史可法一日夜奔還揚州,坐鎮其中,令堅壁清野,為死守計。
——《清初雜記》
***
四月,揚州東郊,水田漠漠,青苗翠綠,卻有幾十個農夫不合時宜地收割著。而阡陌上則有數名兵丁在來回走動督促。
近旁樹蔭下,幾個隊官看著手下和農夫忙活,閑極無聊,兼無上官在場,便東拉西扯一番,漸漸就說到近日戰事之上。
“老黃!你看這揚州城守得住嗎?”一個長得五大三粗的伍長擔憂道。
“難啊!傳言都說來了一百萬韃子兵,江北許多地方已經降了。”被稱作“老黃”的是此隊官兵的什長,黃千斤。
“我還聽說,史督師本想去救盱眙,可才走了半路,盱眙便投降韃子,最後被迫半路折回揚州。”另外一個較年輕的伍長插話道。
“不過要是能等到朝廷的援軍,或許揚州還守得住。”黃千斤道。
“援軍?”那個長得五大三粗的伍長苦笑道,“前陣子寧南侯造反,朝廷還要我們回援,估計很難派得出援軍啊!”
“那也未必,老楊。”黃千斤辯解道,“你想想,南京那邊起碼還有一百多萬軍隊,派些援軍應該不成問題……”
“我李傑敢打包票,朝廷不會有援軍來!”那個較年輕的伍長打斷了黃千斤的話,說道。
黃千斤和老楊都有些不解地望著李傑,等待他說出原因。如此一來,李傑有些得意了,故意清了清喉嚨才說道:“朝廷有兵,是不假。但,關鍵是,會聽誰的啊!”
看到還有些茫然的黃千斤,李傑更是得意了,“老黃啊!你也不想想,就算是皇上真的想派援軍,但那個馬士英會同意嗎?!”
望著黃千斤若有所思的樣子,李傑繼續道:“馬士英這奸臣除了定國安邦、富民強兵之外,還有什麼幹不出來?你看,連寧南侯都可以逼反,不救史督師,還會做不出來?!”
“對啊!”黃千斤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這麼說來,朝廷的援軍是指望不上了!”
“就是這樣。不過,聽說史督師已經傳檄各鎮來援,我看各地還是會有援軍的。”李傑道。
聽到還是會有援軍來,老楊提起的心稍稍放下了一點,笑著對李傑道:“看不出喲,你這人還挺精細的。”
“嗬,嗬”李傑的臉微微紅了,訕訕的解析道:“其實,我也是從盲公炳那聽來的……”
“啊?那個算命的盲公炳?”老楊放下一點的心又再度提起,睜大眼道:“他說的話也能信?那太陽不打西邊升起才怪!”
“呸!你說的才不能信!我覺得他說的有理!”見老楊忽然不信自己的話,李傑紅著臉爭辯。
老楊名叫楊楠,出身軍戶,家中隻有一弟弟。祖輩幾代都是兵。不過沒有出過一個當官的,所以當年楊父在世時,就一直期待他們兄弟倆可以有點出息,哪怕是個小小的營官也可欣慰。而盲公炳則是住在他們家隔壁,家中隻剩一人,起居飲食甚是不便。出於鄰裏間的守望相助,楊楠一家經常地照顧盲公炳,投桃報李,盲公炳也不時地用他唯一的專長——算命,為楊父指點一二。有一次,楊父請盲公炳喝酒,說了自己對孩子的希望,盲公炳就要了楊楠兄弟的生辰八字,合指一算,最後竟說楊楠有做將軍的命,而楊楠的弟弟楊樺更是可以做皇帝身邊的大官。楊父當時一聽,笑得見牙不見眼,道若真有那麼一天,一定好好答謝。可惜,沒過幾年,小楊樺因為貪玩摔斷了腿,雖然接好了骨,卻落下了下身不遂的毛病,隻能躺在床上度日。而楊楠,自楊父過世後就頂了其軍職,但在軍中混到現在還隻是個伍長而已。因此,楊楠一直認為盲公炳隻是個江湖術士,專挑好話講,並無什麼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