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玻璃球(1 / 2)

第二天周六,周鴻浩起了個大早,覺得全身十分的舒適。刷牙洗臉,解決了個人衛生後,就風風火火的就衝出了學校。

現在剛不到七點,人才市場還沒有開門,起這麼早幹什麼啊?逛古玩市場啊!

提到古玩,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潘家園,就是琉璃廠。的確那是北京最大的古玩市場,比如說潘家園古玩市場,就占地四萬八千五百平方米,共有三千多個攤位。

學校附近也有條古玩街,周六周日是古玩街最熱鬧的時侯。兩百多米的街道兩旁擺滿了地攤,人來人往,雖然天氣還是有點冷,但氣氛相當熱烈。不時的有人在攤位前蹲下身來,在攤位上拿起一件舊物把玩一番,然後探問價錢。

周鴻浩來古玩市場,一個原因是喜歡這些老東西。每一件古玩就是那個時代文化藝術的積澱和縮影,以文物話春秋,由古玩品藝術。每一次品鑒一件,在觸摸品味中微笑著與古人對話,欣賞思考古老而燦爛的華夏文明。

而且你通過觀察買主和攤主,可以在這裏學到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嘛。地攤上五花八門,什麼樣東西都有。這時候不僅要考驗你的眼力,而且還要考驗你的演技。你看見好東西不能多呆,要不賣主就知道你想要,價格上肯定會宰你一下。但你也不能讓東西離開你的手,要不就可能被別人拿走。接下來,就是考驗表演功力的關鍵時候了。先和賣家聊幾句,再不著邊際的問價,挑東西的毛病,然後砍價,最後立即出手,講究的是快、準、狠。裏麵的門道多了去。

最好笑的是,有時看上了一件好東西,人家就是繃著價不賣,怎麼說都不行,到最後一問,原來那是人家壓箱底的貨,招攬客人就靠它了,打死也不賣的東西。

而另一個原因就眾所周知了,那就是“撿漏”。他也幻想著能像小說主角一樣能到處撿漏,隨便撿一個漏,就能讓人著一輩子吃喝不愁。可是他在這裏逛了快三年了,別說漏了,連個小便宜都沒遇到過。當然這也與他的眼力不到,功夫不深有關係。雖然從書中也學到的東西不少,但你要說把他應用到實踐中,那還是需要水磨工夫的。

但是古玩市場哪有那麼多的“漏”好撿,那概率就如同中彩票大獎一般。你走過這些攤位,抬眼望去,好家夥,全都是現代工藝品其實不光是這裏,整個古玩市場真東西都不多。大多數都是現代仿得,好點的就是做舊過的,也有從鄉下等地方收來的。而且那些攤主,個個精得跟猴似的,你還撿他的漏?你不被他忽悠幾個錢花花就算是幸運了。但也會有撿漏的機會,可能賣主都不知道東西的價值,那就看個人眼力了。

周鴻浩慢悠悠的走著,一邊打量著兩邊的地攤上的的東西。旁邊也有幾家文物商店,但是他可不敢進那些店鋪,古玩店鋪大都“三年不開張,開展吃三年”的說法麼。裏麵的東西就沒有低於四位數的,就憑他兜裏的幾十塊錢也就再點攤上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