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則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膽提拔人才,並量才任用,這種用人方針體現在他於元封五年(前106年)所頒求賢詔書中。
劉徹還從製度上完善人才提拔機製。他大力發展察舉製,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五年(前130年)至少三次下詔舉賢良文學,得到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嚴助等人才。元光元年十一月(前135年),劉徹下詔郡國每歲舉孝者、廉吏各一人,後合稱孝廉,使察舉成為定製,孝廉亦成為察舉製的核心科目。
元狩四年(前119年),劉徹宣布鹽鐵官營,以鹽官、鐵官來管理,禁止民眾私自鑄鐵煮鹽,違者在左腳加釱。鹽官的主要作用是組織生產鹽務並轉運及收取鹽的專賣稅,鐵器則從製造到銷售都是官營,由此極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天漢三年(前98年),為了補充軍費,劉徹聽從少府的建議,榷酒酤,禁民釀酒,由官府專賣。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徹根據大農令孔僅和大農丞桑弘羊的建議,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朝廷收入,抑製商人壟斷市場,穩定物價。元封元年(前110年)又在京師長安設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
劉徹剛繼位就表現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舉賢良文學時所進的學“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者都不錄用,同時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召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讓申公師徒商議明堂等禮製,但不久就受挫於崇尚黃老之學的竇太後。
建元五年(前136年),劉徹設置五經博士,重申尊崇儒術。元光元年(前134年),劉徹第二次舉賢良文學,丞相田蚡“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錄取數百名儒者,後來儒生公孫弘又做了丞相,引領天下學子競相習儒。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建議設置博士弟子50人,跟隨五經博士學習儒家經典,他們學習的地方就是太學。
劉弗陵為漢武帝劉徹的小兒子,母親趙婕妤以“奇女子氣”得寵,居住在鉤弋宮中。太始三年(前94年),趙婕妤生下劉弗陵,號稱“鉤弋子”。
征和二年(前91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皇後衛子夫、太子劉據因受蘇文、江充、韓說等人誣陷不能自明而起兵,兵敗後自殺,之後數年漢武帝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和丞相劉屈氂謀劃立劉髆為太子,事發後李廣利投降匈奴,劉屈氂被腰斬。後元元年(前88年)正月,即漢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劉髆去世。
征和三、四年(前90年、前89年)間,漢武帝認為年僅五六歲的劉弗陵體格健壯、聰明伶俐,很像他少年之時,特別寵愛劉弗陵,對他抱有很大期望。
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十二日,漢武帝病重,將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立為皇太子。二月十三日,武帝詔近臣托孤,任命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接受遺詔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