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天下一統(大結局)(1 / 2)

大元王朝的根基有兩塊,一個就是龍興之地餘杭,另一個就是現在的都城洛陽。

定都洛陽後,不可避免地,餘杭方麵有點趨於沒落。

為了維持餘杭的持續繁榮,宇文成龍當即將江南大學堂拆分,將農、工、商、文、醫、儒、道、航海造船等學科基本全數保留在了餘杭。

而洛陽的龍門學院雖然重新啟用,卻改組為大元皇家軍官大學和大元皇家政法大學。

這兩所大學,之所以冠以皇家名號,是因為這兩所大學都是由大元皇家內府出資所建,相應的,其中的學員,自然也被灌輸以效忠皇家的使命。

除了軍政兩科外,其它學科,則隻在洛陽設個研究院,並嚴格控製規模,隻做高端科學研究之用。

按照語文成龍的設想,餘杭將向經濟及學術中心的方向發展,而洛陽則做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如今打下長安後,宇文成龍就有些糾結了,因為,長安作為大隋故都,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城池,從這方麵講,比洛陽更有發展潛力。

隻可惜,原本的關中就民生凋敝,而今西涼、關中人口又被盡數遷往大元各地,長安再想發展起來,隻怕沒個十年八年,估計是不成的。

發展關中,宇文成龍想出來的辦法依舊很老套,那就是辦學。

不過宇文成龍可不想把關中弄成經濟、政治中心,於是,和手下眾大臣們鬼鬼祟祟地商議了一番後,宇文成龍決定把關中長安弄成宗教中心。

那些佛教道教亂七八糟的教派,在接受大元王朝整編後,盡可去長安搞做學問,而且。官府還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隻是這些宗教要接受大元王朝的領導。

相應的,也宇文成龍給這些宗教組織布置下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忽悠哪些塞外蠻子去,務必要忽悠得他們全都集體信奉大元陛下這尊在世神佛。

考慮到關中獨特的地理環境,宇文成龍還在長安的大學裏加了個林業和畜牧養殖的學科,這兩大產業將做為關中及西涼地區的主要產業。此舉雖然保持了關中以西的原生態生活方式。不過由於農民、牧民盡數改成了大元遷徙過去百姓,反而更便利於了大元王朝對這兩地的掌控。

規劃好了關中及西涼地區的發展方向後,宇文成龍便將此事扔給大總管魏征。自己則就此撒手不管。

按照古禮,國喪期間不宜發動戰爭,宇文成龍便專注於國內政事的改革。

而大元政治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削弱皇權。

宇文成龍的想法,是走君主立憲一途。

具體而言,就是將政法事務盡數歸於整理總理衙門。大元皇帝,隻保留總理的任命權。以及對各級政法工作的監督、檢查權。

總理衙門實行選舉製度,五年一屆,其最高職位總理由大元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並經大元陛下任命後正式生效,負責主持今後五年內大元的政法事宜。

至於軍隊。則獨立於政法係統之外,自成體係,並以效忠大元皇室、保衛大元帝國為己任。

軍隊係統的最高層是大元中央軍事委員,由大元陛下擔任委員長,下轄十大元帥,協助大元陛下統領、指揮全國陸海軍。而大元軍隊的職責,便是效忠大元皇室,捍衛大元,保護大元百姓。

如此改革後,大元皇帝終於從繁雜的政法事務中徹底解脫了出來,除了還掌控著大元軍隊及教育係統外,基本淪為了國家象征。

總理衙門則權力大漲,不但掌管著全國官吏的任免,還政法兩大係統一手抓,相應的,遇到什麼天災**、政事不諧之事,也自然有總理衙門來當替罪羊,承受那些百姓的怒火。

這些改革,說起來簡單,可真正做起來時,卻千頭萬緒,饒是有大元王朝十數年來打下的根基,此番真正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施行此事,也足足消耗了宇文成龍一年多的時間。

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大元的軍政係統雖然出現了些許紊亂,可總體而言,還算平安過渡了下來。

此外,由於年景不錯,大元的糧倉也終於再次滿了起來。

而這當中,餘杭的航海事業,居功至偉。

早年自爪哇林邑等地弄來的水稻,已經大元各地全麵鋪開,尤其是江南,已經全麵推行了一年兩熟的耕作方法,琉球、爪哇、林邑等地更是達到了一年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