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八月初的一天,在哈爾濱的一個長途汽車站,一輛大巴車在等去望江城的乘客。
“去望江城方向的乘客請上這輛車。”乘務員在招呼著。
乘客陸續上了車,在離發車還有不到十分鍾的時候,一個二十出頭的姑娘拖著一個大旅行包,身上背個大畫夾,還攜帶個包,匆匆忙忙地來到車門口。
“請把行李放到下麵的行李箱裏。”乘務員提示說。
“好的。”姑娘應道。
她把行李放到行李箱後,上了車。姑娘的座位是最後排的最右側。她落座後把畫夾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下意識地看了看表,離發車還有幾分鍾,小商販們拿著報紙、冰棍兒及食物招攬著生意。
馬上就要發車了,乘務員讓小商販們下了車。姑娘買了份《都市報》在翻閱著,平時學習緊張,很難有時間看看報。她瀏覽著標題。大巴車終於出發了,車很快便駛出市區,進入了郊外。車內座無虛席,但很安靜。姑娘放下手中的報紙,觀賞著窗外的景致。
鄰座的是一位四十開外的鄉下婦女,她從挨著她的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子手中接過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並說道:“讓姥姥抱抱。”
看來那個年輕的女子是她的女兒,孩子是她的外孫女。孩子在姥姥的懷裏看著右側的陌生姑娘,姑娘從包裏拿出個橘子問年長的婦女說:“她能吃橘子嗎?”
孩子的姥姥回答說:“能吃,在家什麼都吃,不過,給她一瓣兒就行。”
姑娘給了孩子一瓣兒橘子,她看到孩子的一身花衣褲,判斷這是個女孩。
大巴車開上了高速公路。聽說,過去要去望江城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現在全程幾乎都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五個小時左右便可到達。車內大多數乘客都在小憩,鄰座的一家也都休息了。那個孩子睡得很香甜,不時地動一下嘴唇仿佛在吃奶。窗外大片大片的農作物飛馳後移。一會兒與旱田毗連的大片水田呈現在眼前。筆直的田埂把稻田劃分成不同的幾何形,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一望無垠的綠野農田已果實累累,一派豐收在即的景象。在東北這片肥沃的大地上,很少有旱澇災情,這也是龍江大糧倉的特點。成排的防風林仿佛俯瞰、守衛著一望無際的綠色大地,微風吹過,樹葉嘩嘩作響,閃著銀光,仿佛向這片田野微笑著揮手致意。
姑娘觀賞了一會兒窗外的沿途風景後,從包裏拿出了套著彩色編織套的新式小巧玲瓏的手機擺弄著。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末期還很少有人有這種手機,但姑娘的父親林教授看到自己班的南方學生有這種小手機,就設法給女兒買了一個。手機功能很多,林姑娘還沒能全都會用。她擺弄了一會兒後也想小睡一會兒,可要見到大姨媽的快樂心情,令她難以成眠。吸引她的還是窗外的綠色風光。這時大巴車不時地路過一座座小村鎮,林姑娘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大姨媽家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