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時光如梭(1 / 1)

第二日,待正午飯後,王掌櫃帶著王鑫澤來家裏道謝,感激的話千言萬語,並且送了三大壇子悶倒驢。鐵妞調侃到:“王大伯,你要是用這悶倒我們,我們可是救不回來王鑫澤了。”大家一哄而笑。

五年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在這五年,鐵妞家的聚鮮快餐店又發展了涮肉,烤肉,烤魚,酸辣粉等業務,村裏的鹵肉生意也步入正軌,每年家裏有三四千兩兩的收入,河山村的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子,小孩子們也都能上的起書院了,村裏請了一個老秀才,負責給村裏的孩子們啟蒙,要說村裏改變最大的,還真是孫懶漢家,他家不僅在後山院子裏幫著養豬,而且他兒子已經混到了村裏鹵肉的質檢部門兒了,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年末還有豐厚的精神文明獎拿。

這五年間,有宸考取了秀才,黃文傑娶了唐縣令的侄女當媳婦,生了一個大胖小子。福哥兒也長大了,胖胖的,每天跟著董師傅開蒙,說話像個小大人似的。大伯母生了一個同哥兒,今年四歲,三嬸生了一個傑哥兒,今年也四歲。今年,有財,有田,還有黃文昊,季文博要去參加童生考試了。當然,還有一個是陪跑的溫爸。

再過幾日就要開考了,大家最近在一塊集訓,季文博提前回了山東老家,去參加考試去了。

考試前一天,溫爸帶著大家一塊準備了自己考試用的飲食一類,用具,穿著。

鐵妞為了給家裏人應景,和蘭姐兒,大伯母,三嬸,羅奶奶幾個人,給準備考試的五個大小男人都做了一身紅色裏衣,紅襪子,還有紅色的絲帶紮辮子,一大早,大家送。

要說這科舉考試,得先說一下什麼是童試。

童試,即科舉時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在唐、宋時稱州縣試,明、清稱郡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

中文名:童試。別名:童生試

唐宋:州縣試

明清:郡試,階段:縣試,府試,院試

童試即童生試,是古代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是讀書士子的晉升之始。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統稱童生。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員經科試合格,即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 想哇這玩也要行我有早09

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清朝時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醜、辰、未、戌年的稱為歲試;寅、巳、申、亥年的,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後,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隻是一種形式,並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入學後經過學政的選拔,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成績特佳的生員,有機會被選為貢生,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與國子監其他監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屬一種榮譽。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嚐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發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縣試一般由知縣主持,本縣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結,並且有本縣廩生作保,才能參加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場,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考試合格後才可應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考試內容和場次與縣試相同,試期多在四月。府試合格方可參加院試。院試又叫道試,由主管一省諸儒生事務的學政主持。院試合格後稱秀才,方可進入官學和正式參加科舉考試。《促織》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即未取得秀才資格,沒有功名,還算不得讀書人。

所以說想要改變家族階層,先得考個秀才。於是,一大家子風風火火的去陪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