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此前筆記所說,我對於學科競賽的感情較為複雜。
首先必須承認,有一段亮眼的競賽經曆能為自身簡曆增色不少;同時學科競賽獲獎也是很多保研項目考核保研er的重要指標;在本校競賽體係中的學科競賽的獲獎也會為保研er加一定的綜合評價分數,可能就是改變保研er成績排名的重要機會。
但是以上有關於學科競賽所帶來的增益,都建立在獲得較好獎項(一般可能是國獎)的基礎上,很多保研項目(例如廈大經濟學院、武大經濟與管理學院)在申請人填寫申請信息時隻能填國家級(或國際級)獲獎;多數學院的保研細則也規定了學科競賽隻有國家級獎項才可加分。而當前一些競賽因為自身評比機製特點以及日益內卷化的參賽環境,很難讓一般保研er拿到國家級獎項;此時這些比賽就淪落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地,多數參賽的保研er花費大量精力,隻能拿到省級獎甚至校級獎,這樣的獎項可能在保研背景提升方麵有一定作用,但並不突出;倘若是時間精力有限,參與這些比賽所帶來的效用遠不如完善科研項目或者提高英語水平所帶來的效用大。
綜上所述,保研er隻有在各個階段,結合自身時間精力狀況,在保證學習成績和科研成效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學科競賽參加,才能發揮出學科競賽經曆的最大效用。
在本科過去三年中,我接觸過大大小小很多競賽,積累了不少經驗,下文中我將以親自參與者的經驗,分析各類比賽的性價比高低;同時對不同階段保研er的學科競賽參賽提供一定建議。
在開始前糾正保研er在參加學科競賽時容易犯的兩個誤區:
1. 參加名氣響、規模大、級別高的競賽才是有效參賽
這是很多保研er容易陷入的誤區之一,此類比賽確實認可度高,獲國獎通常的確有大量綜合素質加分。但此類人盡皆知的比賽(例如互聯網+創業賽)通常極為內卷,準備非常充分的隊伍也不一定能進入國賽,普通保研er若沒能抱到足夠粗的大腿,基本都會止步省賽或校賽;高級別比賽的省級獎與較低級別比賽的國家級獎項相比,往往是後者在保研過程中用處更大。建議不要抱有一種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的項目一定是能拿國獎的天選項目,事實上此類比賽參賽往往難以拿獎,性價比都較低。
2.作為負責人或者核心骨幹才是有效參賽
這點並不必然正確。如果自身時間精力充足,應對小比賽時,可以爭取擔任項目負責人或者核心骨幹,這樣可以迅速使自己熟悉比賽流程重點,並積累一定威望便於後續加入強隊。但如果時間精力不充足,或是麵對級別較高、獲獎較難比賽,我建議各位保研er要善於抱大腿,加入強隊參賽,做好輔助工作即可。因為一方麵,在我申報各個學校項目時,未見有對於參賽時隊內排位的考察;另一方麵,多數院校的綜測加分限定國家級獎項,排名靠後可能加分較少,但好於獲省級獎而一分不加;擔任輔助工作所節省的時間也可用於其他方麵的提升,因此還是建議保研er選擇一個合適的角色參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