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場談話1(1 / 1)

(一)

有一個新生的嬰兒,他的眼睛裏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他的父母也著實被他那純潔無瑕的眼睛迷住,爸爸說小名就叫他奇兒吧,至於大名嘛,再想一想。正好,奇兒的爺爺在旁邊,就說:“既然我孫子的眼睛充滿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希望他將來能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逍遙於這個世界,就叫他王逍吧。”

“好,這個名字好,就叫王逍。”

爸爸興奮地說。媽媽看著奇兒的眼睛與暈紅的小臉蛋說:“媽媽愛你,逍兒。”

王逍果然如他的名字一樣,率性逍遙,不拘一格,毫無羈絆。

王逍在大學生活中似乎在刻意追尋著什麼,學校的課他每一節都不缺,雖然他也知道有一些課在今後都沒有用,但他認為每去上一次課都是在修煉一次心。

但行心事,莫問前程。

王逍在大學的生活中不斷的積累被人遺忘的那些東西,他在畢業之後,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一直在做著我所認為對的東西,雖然父母反對,雖然朋友不理解,我還是在大學生活中經曆了很多事,遇到了很多人,但我覺得,我經曆的事情還不算多,遇到的人也不算多,所以我的理想與良知仍然在堅守著,哪怕這點東西與眾人不同。”

王逍生在北方,所以他有一種向往南方的衝動。

早在大學期間,他就與母親的觀念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也許是王逍母親更年期的到來,加上母親從小就要強的性格,又出於現在這個工作不好找,房子不好買,婚不好結的時代,事事務務都與金錢與文憑掛鉤,王逍雖然看過吳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雖然知道過去的年代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迫於母親的壓力和社會的壓力,打算與母親來一場深深地談話,地點王逍選在了到4、5月份的草原上。

4、5月份的草原,草不會像7、8月份的草那樣的盛茂,人也不會那麼多,聲音也不會那樣的嘈雜,是個談話的好地方,於是王逍說服母親與他一同去了離家不遠的一個小草原,在那裏,王逍想說服母親。

從市區開車到郊區,人流逐漸變少,聲音逐漸的靜寂,王逍與母親在車裏,兩個人都默默地看著窗外一閃而過的景物,心裏也許正孕育著各自的說辭。

4.5月份的草原,四周風大的很,草稀鬆,天闊遠,四周靜寂,萬裏無雲,不時牧人放牧的羊叫兩聲。

“媽,你知道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到這嗎?”

“你總是跟人不一樣,這有啥好看的呢?”

“媽你知道你現在更年期了嗎?”

“媽就想讓你刻苦一點,給媽考個研,媽現在也就這點希望了。”

“媽,我想讓你看個電影叫《第七封印》,被譽為一個男人死前如果隻看一部電影,那就選這部。”

“有那麼重要嗎?什麼內容呢?”

“電影本身不是商業大片,不那麼引人,但它告訴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會是好的?你用死選擇嗬護一種東西,你會選擇什麼,人人追隨的戰爭不一定就是所謂的正義的,人人在6、7月份追隨的草原不一定就是最美的,同樣,人人都追求的考研呀,公務員之類,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起碼我認為不是。”

他的母親,看著遠方,黃綠的草與藍天模糊的地帶,風吹起了他的長發,她沉默了,王逍同樣,陪著母親一起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