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李雲龍與盧植一道就餐,李雲龍有些奇怪一周之前的諸侯會盟,公孫讚與劉備都沒有到達,而這兩位都是盧植弟子,不由說道:“聞盧公有弟子千名,皆為豪傑俊彥,奈何都不得一見,雲龍真是福緣淺薄!”
“哈哈,‘弟子千名為豪傑俊彥’,這盡是傳言罷了。老夫那能及孔聖人的三分之一?隻有一二弟子嶄露頭角而已。”盧植聞李雲龍誇讚其弟子很高興,一掃剛才的淒悲之態。
“那一二是——”李雲龍問道。
“奮武將軍公孫瓚和平原縣令劉備。”盧植說道。
“雲龍也曾聞公孫讚‘白馬義從’之名,請詳言之。”李小龍說道。
盧植嗬嗬笑道:“公孫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相貌英偉,聲音洪亮,深得遼西太守劉基器重,以女妻焉,並派他到老夫處習讀五經。
“劉太守坐事征詣廷尉,瓚為禦車,身執徒養。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有恩必報,重情重義!”李雲龍讚道。
盧植說道:“有一次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辛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
“以一敵十,真是勇者!”李雲龍又讚道。
盧植繼續說道:“光和中,公孫瓚統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前年底,張純與烏桓酋長丘力居在青、徐、幽、冀四州境內到處搶掠。公孫瓚在遼東屬國的石門山與他們交戰,大敗張純等,奪回他們所搶掠浮虜的百姓。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
“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倒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著銀盔銀甲,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李雲龍想,率領一支全部身騎白馬、身著銀盔銀甲的部隊,真是拉風啊!如果有幸收到趙雲,一定給他組建一支這樣的騎兵,必定比公孫瓚更拉風,風靡天下諸侯,李雲龍心中不斷YY。
“奈何朝廷以宗正劉虞為幽州牧,劉虞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狄,而公孫瓚主張武力解決。二人出現矛盾,爭鬥不休啊!”盧植為公孫瓚目前的處境十分擔心,公孫瓚作為劉虞下屬,以下逆上最是危險。
“兩者如果互相結合就完美了,對付外族恩威並舉才是上策啊!”李雲龍說道。
“正是!單是一味懷柔施恩,必令外族以為軟弱可欺;單是以武力鎮壓,必令外族心中怨憤敵視。”盧植說道。
“我認為如今亂世,對外族還是應該應以武力為主,懷柔為輔。”李雲龍說道。
“然。可憐我那弟子在劉虞之下,武不能盡用啊!”盧植又歎道,顯然公孫瓚是盧植最看重的弟子。
“公何不以皇帝之命,令公孫領兵前來?如此公這個總軍師方有兵可調啊!”李雲龍說道。
“老夫去信公孫讚、劉備多時矣!相信不久將軍就可與他們見麵。”盧植得意說道。
“好!為了武勇鎮胡狄的公孫讚幹三杯!”李雲龍舉杯。
盧植、李雲龍連幹三杯。